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2014年1月2日,阳光明媚,天蓝海蓝。万宁市区以东10多公里处的乌场渔场,殷工宁父子俩驾着一只小渔船,在浩淼的海面上拉网捕鱼。这一天,海上的风浪并不大,但小船宛如一片树叶,大海的任何一点起伏动静,都能让这只小船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我在船上呆了半小时,就已经天旋地转。而这对父子,却从容自信,有条不紊。每一次出海,殷工宁父子都要海上作业6个多小时,渔船上只有鱼筐、雨衣和一根竹竿。
万宁市有109公里长的海岸线,处于中段的乌场海域延绵约10公里。乌场是万宁市万城镇辖下的渔村,这里盛产马鲛鱼、石斑鱼、金枪鱼、带鱼、鲳鱼、鱿鱼、龙虾等经济鱼类达100多种。乌场村码头就是渔市,一年四季渔市不断,海鲜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每天清晨,出海捕鱼的船只刚一靠岸,一群商贩就开始“争抢”,最畅销的是马鲛鱼。
乌场码头附近,还有许多海产品加工厂,一些小鱼小虾就晒在路边。所有加工厂与渔民都是直接对接,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33岁的蔡叭玖,是乌场村本地人,他的父辈过去都是渔民。近几年,他们挣了些钱,也在码头投资了一个加工厂,主要收购马鲛鱼和加工小公仔鱼,把小公仔鱼制成鱼干后,一起销往省内外。现在,蔡叭玖的工厂里用了10名工人,一年净收入达60万元。
正因为乌场鱼类丰富,海洋环境独特,每到周末,乌场码头就会迎来一批批旅客,海钓、冲浪、吃海鲜。到了夏季,很多喜欢海钓的外地人选择在这里休闲度假,码头附近的旅馆几乎天天爆满。目前,当地政府正在乌场村扩建码头和道路,村子里的宾馆和海鲜楼开始增多。30分钟就有一班开往市区的中巴车,45分钟即可到达。
在万宁还有另外一个繁荣的码头——和乐镇港北码头。港北是万宁唯一的天然避风良港,被当地人称之为“小海”。小海总面积45平方公里,有8条内河入海口,是海南省最大的泻湖。小海生态环境特殊,适合很多特殊物种的栖息生长。港内是万宁最大的海水养殖区,这里盛产海南著名的“和乐蟹”。每当夜幕降临,港内港外,渔火通明,如同星光闪闪发亮。
港北码头连接和乐镇的乐群村——盐墩村两个渡口。晨曦初露,远处的机渡船在层层轻雾中慢慢变得清晰。村民赶集买卖的农具、家禽、家电、肥料、大米、日用品、还有摩托混杂在简陋的渡船上。渡船是木制的平板船,长约10米,顶部没有遮阳棚,船的四周也没设防护栏,村民就站在船板上,随着“哒哒的”马达声慢慢驶向对岸。渡船是港北当地村民唯一连接两岸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以前,渡口的船很小,就是舢板船,也没有发动机,只能摇橹。”49岁的莫泽芹在港北码头搭了一个简陋的小卖部,香烟、槟榔、矿泉水就摆在用渔船改装的桌子上,几把长凳放在外面,免费供乘客休息。
柳涛
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2004年进入媒体,现为《东南快报》主任记者,常居福州。
2008年被授予福建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8年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华赛)体育新闻类组照优秀奖
2010年度中国“金镜头”经济新闻类组照铜奖
2011年度中国新闻摄影年赛体育类银奖和环境优秀奖
2012年度中国新闻摄影年赛科技类铜奖
2012年度中国“金镜头”科技新闻类组照铜奖和另外三个类别优秀奖
2013年度色影无忌中国十佳新锐摄影师提名
2013年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华赛)自然新闻类组照金奖
一个报道摄影师的职业底色
李楠 /文
每个图片编辑心中,都会有几个能扛得住新闻摄影职业标杆的摄影记者。在我心里,军人出身的柳涛,是当之无愧的一位。他对报道对象满怀热诚,善于运用非常适于媒体传播的影像语言,讲述那些普通人所遭遇的不普通的命运。无论是含冤入狱,还是骨肉相离,柳涛都以一个摄影记者的本能紧紧跟随着他的悲欢离合,并且,以饱含深情的照片讲述这些令人扼腕与唏嘘的故事,让这些与我们生活本无交集的人们,通过照片,走到我们面前,直接和我们对话,或是对视。我以为,一个报道摄影师,在喧嚣的时代所应恪守的职业底色,就是坚持在小人物的身上反映大历史的变迁。
这也是我请柳涛来完成《行海记》的原因。这样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情怀的“海上传奇”,是整个系列中表现力量和动感的部分,需要一位特别坚韧的摄影师,拍出雄浑的劲道。当然,因为之前在《南方周末》编发过柳涛的《海上家园》,我相信,这个题材对于他来说,驾轻就熟。
但柳涛完全像第一次拍摄大海一般全情投入。他迅速地从岸边小店的老板嘴里挖出了大大小小渔户的基本情况,并立刻找到了当晚就要出海的船老大一家,约定上船过夜,贴身跟拍。颠簸的大海让柳涛吐得一塌糊涂,整夜未眠,但一听说我对于专题的编辑设想,他二话没说,马不停蹄又出海了。他在海滩邂逅一只螃蟹,意识到这些海洋生物可以为专题增加新的内容。为了拍好这张特写,他整个人趴在沙滩上,结果一个浪打来,全身湿透!所有人都说,柳涛真是拼命三郎,干活毫不惜力!甚至于在我认为整个专题可以结束时,他还兴奋地说:“李楠老师,我还想去拍一组水下的镜头,你看怎么样?”
这样单纯的、忘我的、完全出于职业本能的激情,在摄影记者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的今天,真的,已不是太多见了。
柳涛总是十分注意拍摄角度的选择,他力图在一个二维平面里,尽可能地制造出视觉上的跌宕起伏,在不断地变化中,腾挪转移,使拍摄对象处于各种丰富的关系之中,以此推动叙述的发展。所以,他的影像,一见之下,就相当打眼。即便在一个快速传播的社会,也能牢牢吸引大众的眼球。
我和柳涛交流:“你的照片很OPEN,有时能不能‘收’一些?让调子沉下来一会儿,安静一会儿?就像一首进行曲,中间也有休止符。这样,可能内在的韵味释放得更充分。他们出海,很可能第二天就回不来了,但是他们依然要去。这种生命状态和性格特征,就是我们要表现的主题。”柳涛拍摄了一些我十分喜欢的人物特写。在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大海的影子。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些祖祖辈辈靠海而居的渔民,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自己交托给惊涛骇浪,交托给潮来潮往。他们在自然法则中乐观地安放希望,也无奈地接受命运的转折。
每一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每一个人,都真实地活过。我希望在柳涛的照片里看到这些。他以他的勤奋、执着和顽强,完成了对大海之子的影像刻画。生猛跃动的照片,在整个万宁系列中宛如昂扬的号角,使我们当初的策划在内容和节奏上都获得了完整。
最近,有一种声音说:“要找回报道摄影师的尊严和光荣。”这大约是指新媒体和公民记者的兴起,使得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我以为,一个报道摄影师的尊严和光荣,不是依靠他站立的媒介平台而赐予的。相反,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融合的媒介平台,将更需要专业和职业的报道摄影师,将真相和真知提供给大众。如果从不曾失落,又谈何找回?一个优秀的报道摄影师,不会失落自己。他会坚持做时代的瞭望者,在那些感人肺腑的细节之间,铭刻自己和这个行业永不磨灭的荣光。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