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纽约客》:安妮·莱博维茨——灵魂捕手

0 2012-03-29 06:12:00   蜂鸟网   作者:李维莽 [转载]
本页查看全文

    "这遗骸啊,是曾经的战士"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中悼林肯

    当你听到安妮•莱博维茨的名字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什么呢?《名利场》封面上的黛咪•摩亚怀孕照?约翰•列农耳鬓厮磨地蜷偎在小野洋次身边?还是把自己扔在床上的迈尔士•戴维斯,裤裢松开,边上放着小号,隐约的眼光凝视着镜头?但亚伯拉罕•林肯的灵尘可能不会在你脑海中浮现。但是因为莱博维茨的《朝圣之旅》非人物肖像(你现在可以在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中看到)让你或许会,或许应当会产生这种念头。

    时间推回到2006年,莱博维茨的父亲萨姆•莱博维茨和长期伴侣苏珊•桑塔格过世后不久,莱博维茨出版了一本轰动业界的大部头书《一个摄影师的人生:1990——2005》,夹杂着她所拍的名人肖像和个人生活中的不雅私照,包括她和桑塔格的裸照、家庭成员的死亡和出生过程、旅馆和她自己的房子,以及51岁时的大肚照,最引人注意的是,桑塔格穿着她那身褶皱卷缩的丧衣躺在灵床上。那是这本书的墓碑石,沉重不安得令人窒息。

    这本书发行几年以后,莱博维茨陷入了经济困境,她以房产和相片作抵押借了几百万。接着宣告破产。“但是破产不是死亡。”莱博维茨在史密森画廊里谈话时说道。”人们会从破产中缓过劲来,“她接着说道,“我缓过气来了。”

《纽约客》:安妮·莱博维茨——灵魂捕手
莱博维茨最近拍摄的商业片


    《朝圣之旅》引领着莱博维茨的回归。这是她第一次与预设任务无关的作品,也是第一次只用数码相机抓拍的照片,第一次不表现有生命灵魂的东西。她的兴趣和心目中的英雄(已经去世的)就是她的创作方向。从尼加拉瀑布开始,她的作品贯穿新英格兰(先验主义的滥觞之地)、英格兰(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以之为故乡)、美国西部(美国辉煌的发源地)、华盛顿特区(林肯纪念堂)。她拍摄她所心向神往的对象:艾米利•迪金森的白裙、弗吉尼亚•伍尓夫的写字桌;安尼•奥克利的被一棵子弹撕开小洞的小心形标靶;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以及丹尼尔•切斯特•弗朗茨尔浇铸的林肯纪念堂林肯雕像纹理清晰的手。

《纽约客》:安妮·莱博维茨——灵魂捕手
Annie-Oakley-heart.jpg


    《朝圣之旅》远不及《一个摄影师的人生》那么的忧郁阴冷剌痛,或者那样尖锐鲜明,但是它与后者有着影姿绰约的呼应。在后一项作品中,充斥着人体肖像,每个生命阶段都有所体现。而在这本新书中人消失了,只有人的特质、小玩意以及衣物服饰。桑塔格之灵回荡在这二本书中。桑塔格从生到死的生命旅程——从灵肉丰满的人到冰冷纯粹的物质,是《一个摄影师的人生》不可忘却的主线。而在《朝圣之旅》中,似乎是对其进行无法察觉而又不言自明的场景逆向回溯。似乎莱博维茨只是试图从冷冰冰的客体中去寻找表征,或只是试图促使人们会一度想到这些。

    这两本书之间却有着出乎意料的深层共通之处:思想观念的风格鲜明。莱博维茨总是尝试控制着道具、摆设、服装的选择,甚至附着在每一个人物的姿势表情。黛咪 •摩亚的名字将永远与《名利场》杂志上的怀孕裸照相联系。约翰•列农的名字将会永远成为莱博维茨相片的一部分(拍照当天,列农被枪杀),象个梦魇般地裸身蜷附在衣饰严整的小野洋次身边。这种鲜明的风格就是:把一事物联系于另一事物。她是这方面的天才。

    可艾米利•迪金森的白裙的鲜明风格是什么呢?莱博维茨回忆道,她感到奇怪的是,她会情不自禁地“贴近它”去细察它那洁白滑润玉石般的纽扣和衣料织理。“我紧绷着”拍这张相片,她说,那不是我的“通常风格”。结果,这张相片的底片与这件衣服的外观几乎保持一致,就如同这件裙子与其曾经的主人一样有着互相呼应。
 

《纽约客》:安妮·莱博维茨——灵魂捕手
Emily-Dickenson-dress.jpg


    这又产生了“风格鲜明”的第二层含义——更深层次的意指。我想到了牛身上的标记:在牛身上烙出一个印痕,就让它永远地与宿主联系在一起。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