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人物评论】海杰:观看“我们自己的”故乡

0 2012-06-26 06:19:00   蜂鸟网   作者:海杰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如今,如何逃离固有的秩序化的生活,成了借助于相机出行的人们的动机,旅行成为一种被推举为能有效解决此种问题的首要途径。去他乡,似乎则才能感知到故乡。寻找一个可供缅怀故乡的最佳之地,成了费尽心思地奔向都市的人们的“去都市化”的梦想。作为回溯的记忆样本,那些民俗场景和偏僻边地,不得不接受这些人的视觉猎取与精神投宿。从蜂拥而至的摄影师采风团就可以窥见一斑。

【人物评论】海杰:观看“我们自己的”故乡
苏呷此色作品

  让我们来看看工作生活在四川凉州布托县的彝族摄影师苏呷此色的拍摄行为。苏呷此色花了5年时间拍摄他熟悉的布托彝族人的生活,他的专题作品《布托彝人》提供的零距离镜头,让人对于部分外来摄影师的拍摄产生疑问,披着蓑衣成群蹲在路边的“牧歌式”图景,这种表述中透露出服饰带来的浪漫性,是否可以作为我们进入彝族生活图景的必要入口?当苏呷此色像和父辈、家人、邻里聊天那样接近他们拍摄时,这种“文明内部的发言”(张承志语)就会生效,并回答我们的疑问。作品记录的是他身边平凡而真实的场景:买卖人、晾晒粮食人们、悲伤的葬礼、田间忙碌的人们……在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的背后,大多数场景都在与外来文化的侵蚀中产生角力,暗流汹涌的文化冲击处境与对惯常农业的坚持,使得苏呷此色的《布托彝人》获得了经典性的力量与厚重感。对于这种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生活模式来说,摄影师们能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则是把目光投向庄学本式的人类学体征采样,这种努力业已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对于一个熟知和随之成长的摄影师来说,苏呷此色果断地拒绝了这条道路,他通过“不定期深入村寨,长时间关注”的工作方式,进行全景扫描:迷雾中锄地的男子正提起锄头,而不远处的白马警觉地回望;幼小却显得老成的孩子正在专注地割草,看上去有些令人心生爱怜与痛感;雨中匆忙赶路的人乡愁一样弥漫开来……当我们再次去从苏呷此色的镜头里观看那些闲散的彝族男子披着蓑衣散落各处时,我们分明看见了蛰居着的阴鸷的伤感之气。当他们回到阔达的天地间时,氤氲着的自足与快乐散步开来,宛若一曲悠扬的赞歌。在这些浑然天成的生活场域,苏呷此色放弃了炫技,巧妙地展露了自己的美学追求。

【人物评论】海杰:观看“我们自己的”故乡
苏呷此色作品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