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女摄影师李馨曌:我不停的寻找纯真世界

2012-07-23 05:02:00   蜂鸟网   作者:赵子然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蜂鸟网:应该说很幸运大学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在从事了自己梦想的工作2年后却决然的离开转而学习摄影?

    李馨曌:可能工作两年后,发现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名利场。25岁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论从事什么,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喜欢。照片可以表达出比单纯记录外表更多的信息量,拍摄照片的时候可以帮助我寻找、确认甚至塑造出一个更加不断完善的自我。而且通过摄影可以自由自在的探索千变万化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80后年轻女摄影师李馨曌作品《距离》

    蜂鸟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求学生活非常不易,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馨曌:当我沉浸在古老的博物馆,与伟大的杰作面对面,触碰着古老的书籍脆弱纸页上凹凸的文字,就仿佛回到往昔与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起呼吸,那种感动会让我激动的默默流眼泪,那一刻你会明白,所有的困难都微不足道。如果说具体的一个小例子,伦敦的住房非常昂贵,我当时为了省钱,半年的时间搬了5次家,其中有一次凌晨我才搬完,当时天气冷还在下雨,还要乘坐末班公交车返回之前的住所,当我独自乘坐在伦敦的双层巴士穿过滑铁卢桥的时候,看着黑暗的泰晤士河的河水,又想到这里是《魂断蓝桥》里费雯丽饰演的玛拉最后自杀的地方,心情觉得很孤独很凄凉。就在眼泪从眼眶中突然涌出来的时候,我想到天亮后,就可以继续泡博物馆和图书馆,就忍住伤心,抹掉眼泪,深呼吸,继续新的一天。我从小就被父亲培养出非常独立的性格,所以很多人第一次印象会觉得我是娇生惯养型,谈话之后就会彻底颠覆之前的偏见。

    蜂鸟网:回国后在中央美院接受的摄影教育和伦敦艺术大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李馨曌:图书馆资源是最大的一个不同,国外有众多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站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比如2006年我就读的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位于SOHO一带,CharingCross附近的老校区,图书馆后门不远就是红灯区、夜总会,晚上从学校一走出来,周围都是灯红酒绿,经常可以看到脱衣舞女站在门口或窗口。周围环境绝对比不上中国高校的威严殿堂感。但就在这种环境下培养了许多行业内对世界时装界、艺术界有影响力的人。虽然CSM的校区远远比不上中国高校的宽敞、明亮、整洁,但是她们有大量的宝贵信息库,可以供给学生。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和自我挖掘的能力,毕竟老师能传授的知识还有很多局限性。比如,在CSM图书馆里你可以很容易找到1848年出版的艺术文献期刊的合订本,还有很多其他与艺术相关的珍贵资料。而且是每个学生都可以阅览,在中国的高校一个普通的学生想找些史料,估计很难,也许高校根本就没有这些资源可以供给学生研习。我在央美学习的重点是技术层面,因为一个摄影师想拍摄出真诚的作品,必须有娴熟的技术来支撑。学院派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我严谨的态度。

80后年轻女摄影师李馨曌作品《距离》

    蜂鸟网:你更加认同那种教育方式?你怎么理解摄影艺术的纯粹性?

    李馨曌:我会根据自己不同的阶段,选择灵活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首先你要了解自己,不认同的你不去做就可以了,毕竟学习是为了在本质上不断强大自己。关于纯粹性,古往今来,有太多艺术流派,我一直比较关注让我感动的作品,感动不了我的,即使它的拍卖价格再高,作者再有名望,也不是我的兴趣点。比如我喜欢SandroBotticelli的程度远远大于LeonardodaVinci。我认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是凭借纯粹的作品来表达自己。还有,我一直相信一刹那的感动。比如,2010年在纽约,我偶然间看到某国外摄影杂志不显眼的地方,刊登了一张3厘米见方的黑白小照片,立刻被照片中的小姑娘的肖像吸引,那种质朴的眼神,让我觉得非常的美,后来我记不清摄影师的名字,直到前几天,我偶然间看到一套书籍,封面就是当年的那个让我感动的小女孩,书籍的名称——《庄学本全集》。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