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书屋 电影 > 正文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0 2013-01-05 05:45:00   蜂鸟网   作者:郑幼幼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看完米奇·爱泼斯坦的作品再来看爱德华·伯汀斯基的作品,就能发现两人之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也能对主题的处理有一些启发。两人都处理宏大的主题,爱泼斯坦对图片的结构力非常强,他的主题拍摄往往从一本画册的结构要求出发,注意图片编辑对主题的陈述力,在主题呈现上更显出一个电影导演般的良好驾驭力,在影像的整体结构上体现了犹如电影、文学、音乐作品般浑然一体的结构,“美国三部曲”在他手里成为一部恢宏的视觉史诗。在系列图片中,一般情况下应该达到整体的力量大于单幅的力量,否则系列本身尚未发挥特有的优势。这恐怕也是2011年爱泼斯坦因“美国能量”获皮克泰 (Prix Pictet) 国际摄影奖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入选的摄影师相比,米奇·爱泼斯坦在讲述相关主题的有力性、摄影图片与陈述力的一致性方面确实有出类拨萃的表现。与爱泼斯坦尤其擅长对系列的结构能力有所不同,伯汀斯基对主题的挖掘能力让他的单幅影像震撼人心,这一点甚至使系列因为单体太夺目反而隐至幕后。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摄影的智慧》系列专题之2



  这就是我要拍的:人类工业在地球上逐渐积累所留下的景观

  80年代早期,伯汀斯基被假期中看到的一幅超现实主义景象深深打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Frackville,高速公路旁是山一般的黑色煤渣堆,白桦树与绿色的湖水则位于远处。这不是地球自有的场景。伯汀斯基将它们拍摄下来,此后的一年内,他反复看这组照片,逐渐意识到他应该去拍摄什么:是人类工业在地球上逐渐积累所留下的景观。从80年代以后,伯汀斯基的作品都在表现人类工业积累最终形成的结果,他的图像一直讲述人类和自然,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解读伯汀斯基:阐释工业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宝钢 #8, 上海, 2005, 选自“中国·老工业”系列

 

  这样的故事从2000年左右开始有了进一步进展,伯汀斯基开始关注工业发展的过程。2002年,他拍摄了加拿大的汉密尔顿的一个巨大的废弃计算机垃圾堆,两年后他发现这个垃圾堆被运到中国做工业回收了。伯汀斯基于是来到中国深入追踪他的主题。从2002年起,他一共到过中国5次,去过三峡大坝、香港、厦门、上海等地。伯汀斯基说,“印象最深的是三峡大坝,这个工程让我震惊,它是人类正在进行的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工程。除了建设工地,那里的拆迁场面也让人惊讶。我拍摄了一组对比照片,前一幅是繁华的小镇,两周之后,变成废墟;另一幅是正在拆迁的小镇,两侧的废墟中间仍然保留着一块菜地。在厦门,灿坤企业的规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几万工人在一间厂房里工作,这种景象我从未见过。香港的楼群密度和上海的城市改造工程都让人吃惊。”

  中国在近20几年的发展步伐快得惊人,是作为发达国家的后方制造工厂得以迅速成长的,中国把这看成是机遇,但同时它更是一种巨大的牺牲。人类的每一次创造,它的背面总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场破坏。中国为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是历史的重演——当初它们发生在莱茵河畔,而今发生在长江、黄河流域。柏汀斯基既非美化工业,也不想责备它。他只是呈现现状,通过展现这个地方和这些图片,让我们明白这是另一种风景,是不同的风景。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