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0 2013-01-24 05:49:00   蜂鸟网   作者:王江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拍摄中国并影响中国

  从1957年算起,马克·吕布大概来过20多次中国,可以说他是来华次数最多的西方摄影大师。即使88岁的高龄,走在上海街头他还总能回忆起50多年前第一次进入中国时候的情景,“从广州到北京,坐火车要2-3天,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起,火车到了江边,我们还要坐船渡江。在重庆,第一次坐上了中国的飞机”马克·吕布对身边的随行人员缓缓地说到。就是这些客观不足也没能阻止马克·吕布对于中国的狂热。马克·吕布的拍照方式不同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他用更加直觉的方式去捕捉一个个画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是中国发生社会剧变的时期,马克·吕布用手中的相机见证了中国从一个样貌转向另一个样貌的关键节点。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中,从琉璃厂警惕注视的女孩到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风云人物都有收纳,甚至如今已蜚声国际的女星巩俐当年那青涩模样也被他定格在胶片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图片摄影还只是作为“政治宣传中的匕首和投枪”之时,马克·吕布用他充满温情和人性化的镜头给中国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留影,他作品中的那些点滴的细节是当时被“红光亮、高大全”充斥头脑的中国摄影师经常忽视的东西。而恰恰就是这些细节成为了摄影师和优秀摄影家之间的分水岭。

【人物】马克-吕布:东方的温情观看者
马克-吕布作品


  马克·吕布虽然如此频繁的来往中国,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学习过中文。对于这样的疑问,他说:“不,我要保持外来人的新鲜视角。”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生性内向腼腆的马克·吕布在拍照时并没有与被摄者有太多交流。他喜欢让自己永远都保持着一个陌生人和旁观者才具有的好奇心。工程师出身的马克·吕布对于结构和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就像曾经钻研几何学的布列松一样,他们二人的照片中总能看到高度和谐的点、线、面构成关系。这样形成的强烈的视觉样式加上“陌生人”一般温情又好奇的视点构成了马克·吕布与布列松这两位玛格南大师具有高度辨识性的镜头语言。就是这样的语言在信息闭塞期的中国一经传播,立刻给中国摄影师带来了集体的文化震撼。在当时的中国,摄影要么是以宣传工具要么就是以沙龙摄影的样式出现。由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和马克·吕布等人主导的玛格南图片社好像一阵强劲的旋风吹开了蒙蔽在中国摄影师眼睛上的“一块红布”,这股旋风对于中国的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都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消弭的影响。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