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访谈 > 正文

寻找故乡的路 少数民族摄影师展览群访

0 2013-12-31 06:31:00   蜂鸟网   作者:王江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记者:我想问一下摄影师苏德夫,您在本次参展摄影师中是最年轻的,内蒙古的文化您记录很久了,在整个的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者你拍摄有没有觉得不够完善的地方?

  苏德夫:首先,记录蒙古草原变化记录的影像记录是我从高中时候便开始的,由于年龄的变化,所以说它记录的载体都会不一样的,年龄对我的成长,还有我自己的想法来说,草原从人文变化一直到生态变化,它都是我一个记录的载体。通过人的变化,再去记录生态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说草原上生活的人发生了改变,自然环境也是会改变的,它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如果说给我带来哪些力不从心的地方来说?就是它的变化速度已经快于我记录的速度了。

寻找故乡的路 少数民族摄影师展览群访
展览现场 


  记者:生态变化的记录方式好像主要就是通过人的方式?

  苏德夫:对,还是以人为主,环境它的变化我是改变不了的,我只能去记录人的变化,人跟草原的关系,草原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把它展现出来,给予每一个关心草原的人们看,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记者:您是最年轻的摄影师,摄影能给您本民族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苏德夫:首先,它是一个平台,摄影能够很直观地表现出摄影师的一个想法。在我一样的年龄段中,有很多人是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求学的,我的记录是让很多外边上学、工作,还有在外边想真正来到草原看草原的人,给他们一个平台看到这些东西。有很多摄影家,他们喜欢拍风光,而我主要是拍摄以人文环境这方面为主的,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草原,真正的草原,真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记者:问一下海洋老师,您觉得摄影给您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海洋:随着时代的变迁,关注我们的人,去过我们那的人非常多。也是通过摄影师的努力,现在国家把山里边交通和吃水特别不方便的地方已经迁出来了,为什么我始终还在坚持拍,迁出来以后,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从我的理解来看可能就是,逐渐迁出来以后,逐渐就有一种文化的流失,我作为回族,好像是有这个义务,有这个责任,能记录多少记录多少。

  记者:问一下苏德夫老师,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感觉都已经很模式化了,您作为一个年轻的摄影师,您以故乡为主题进行拍摄,你基于这些模式化会借鉴或怎么样的,但是你这次创作,你的主题和你的角度会不会对你的看法有所转变?

  苏德夫:对于模式化来说,我自己把拍摄的主体想好了,想通过自己的视角,就是我自己生活的视角,因为我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把他们的各种生活拍摄出来。无论是有多么的模式化始终离不开生活,把生活通过影像展现出来,它就不会拘泥于这些模式,因为生活就是一本无言的书,让别人懂了,自己也懂了。

寻找故乡的路 少数民族摄影师展览群访
展览现场 


  记者: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你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用摄影记录下来。

  苏德夫:对,我的家乡其实离城市很近,但是离城市又很远。

  记者:您觉得您拍您的家乡和别的民族去拍您的家乡,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或者说你觉得他们的东西更多的是什么,而您能提供的独特的东西是什么?

  苏德夫:首先,一种理解,自己故乡的了解,比如说我父亲,我母亲,他们从小生活在这片草原,他们小时候说这片草原叫什么,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但是外面的人不知道,一种了解,了解得有多深,我对它的表述就有多深,我对它的热爱有多深,我对它的投入就有多深,这是层次的不同。他们只能看到表面的,而我看到的是更深一层的意义。

  记者:能举个例子吗?

  苏德夫:这么说,一种教育模式的改变,原来的学校都在苏木,他们离家很近,现在大城市有留守儿童,而草原上有留守家长,孩子去上学,家长去放牧,外边人看来是资源整合,其实这相对来说也有好处,节省教育资源,但是它对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它是被拉大了,跟草原的距离也被拉大了,孩子离家越来越远,对牧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淡薄,这是一种改变,外面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他只会说孩子们上城里面上学了。

  记者:您会选择拍摄的这些作为题材是吗?

  苏德夫:对,一直在拍。

  记者:其他民族的摄影家他们拍蒙族,他们更多地对风光、风情倾向一些?

  苏德夫:是有这些方面的问题。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