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梦溪》:士人魏壁与农耕文明的拓片

0 2015-01-19 05:44: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文学语言中,形容词用得多,易流于滥情,高手往往在动词上下功夫,四两拨千斤;摄影语言亦同此理,视觉的惊艳是一时的,言之有物,方显隽永。魏壁的拍摄,平实节制,一点诗意隐藏在厚重的泥巴气中,甚觉妥贴。在《梦溪I》里,披着蓑衣的老农,敦厚朴实,眼神里的温和气息,像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谦逊与宽容,无端让人想到”父爱如山”几个字;让很多读者记忆深刻的戏班女孩,在流行世界的审美里,简直不能及格,但她的明眸与红唇,让人感受到青春的英气逼人。到了《梦溪II》,一堵斑驳的老墙,被作者处理得如古书画中常见的褪色泛黄,让人联想起无尽时间的遗存。如此一来,摆放在墙前的种种岁月熟成之物——家什、农具、果实、块茎……,如同摆放在历史废墟上的祭品。带着一种仪式感,魏壁郑重地为它们一一成像立传。在对它们的凝视中,匆忙的现代人感受到光阴的纵深与暖意,又或者触摸到“自在之物的灵光”(借用泰吉轩的影展标题)。   

《梦溪》:士人魏壁与农耕文明的拓片
蓑衣老农,来自魏壁《梦溪》

    《梦溪II》大部分作品的背景是一面斑驳的墙。我曾经问过魏壁这组照片的处理方式。他自言用胶片分别拍墙与物,然后在电脑中完成后期合成。一旁的李媚笑了,说,你干嘛不直接拿数码拍,还费那个劲。魏壁的解释是自己有胶片情怀。在我看来,魏壁的随和是对人世,对自身,他有一种固执与坚守。胶片也好,返乡也好,中年的他,诚不自欺也。这其实是难的。

《梦溪》:士人魏壁与农耕文明的拓片
空镜子,来自魏壁《梦溪》

    既然他也选择了墙,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摄影史上另一位以墙为背景的大师——索德克。同样是在SEE+,与索德克有过一面之缘,老头很精神,眼睛里藏着一种小狡黠,往文艺里说,就是闪动着灵光(请勿自行脑补为本雅明之灵光)。他的小女朋友,丰乳肥臀,跟他惯用的模特类型无差,这样的审美偏好据说源自对饥饿的恐慌。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我们的身体是诚实的,尤其在食、色问题上,不然孔夫子也不会哀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梦溪》:士人魏壁与农耕文明的拓片
索德克肖像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人有“面壁思过”的说法,这两个人,对着老墙皮拍照的时候,难免会思量自己的人生境遇。“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人生中总有些苦闷,无关人品,关乎时代。魏壁,一个湖南乡村的穷小子,捏着一角中学文凭,趁着改革开放的好时机,赤手空拳去特区打天下,正春风得意的潮头上,忽卷入一场无妄的牢狱之灾。这跟头不至摔得他五蕴皆空,却也叫他看清了自身的需求,最终,他踏上了还乡路。索德克,来自欧洲中部一个命运多舛的小国——捷克,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他,曾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以一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作为工作室,靠在大街上刷脸卡获得免费模特,既然身无长物,干脆就操起相机与人生赤裸相见。

《梦溪》:士人魏壁与农耕文明的拓片
索德克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站在老墙皮前面这两个人,不约而同拿起相机为自己的人生找寻出口,又在迥异的文明基因驱动下,以Say Googbye的姿态,在摄影道路上各奔东西,渐行渐远。他们的风格差异,虽是偶然,却有一些必然性藏在其中,这一点较有意思,我愿意展开来探讨一下。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