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书屋 电影 > 正文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0 2015-04-09 14:24:00   蜂鸟网   作者:中信出版社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推荐序/郭宏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翻开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编著的《自然之美》,不由得让我想起了18 世纪的法国人布封,他是卷帙浩繁的《自然史》(36 卷)的作者。200 多年过去了,这部著作的某些观察和结论虽已经过时,但它在今天仍有可以阅读的部分,因为它是科学精神和艺术美感融洽无间的结合。布封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四伟人之一、法兰西学士院院士,被称为博物学家。博物学,一门古老的、曾经辉煌过的学科,如今已风光不再。在人类的知识过分细化、技术统治一切的现代社会中,它已经从我们的学科目录中消失了,如今几乎没有什么人被称为博物学家。前几年,北京大学开设了博物学导论的课程,居然还成了新闻。然而,看看这本《自然之美》,看看它的鸟兽、鱼虫、草木、山川的图片,看看它的图说,看看它的作者们,我们不是又看到了博物学生动的呈现吗?不是又看到了博物学家们忙碌的身影吗?是的,《自然之美》的作者是一群以相机为工具,以触觉和心灵为媒介,以在深山大泽中的艰苦劳作向大众传播真、美和感情的年轻生态摄影师,是把生物多样性调查作为一项事业并在其中投入巨大热情的博物学家。
    博物学最本质的特征是亲力亲为,即认识一件事物一定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通过自己的耳朵去聆听,通过自己的手去抚摸,通过自己的脚去丈量,所以,博物学是一门需要博物学家亲自动手、动脑、动心的学问。这些年轻的博物学家走出城市,深入荒野,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捕捉人们难得一见的影像,在完成调查项目的同时把一帧帧真实而精美的图片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器材,无惧蚊虫的叮咬,涉激流、攀悬崖、睡帐篷,饥一顿饱一顿,或者一动不动地等待数小时,甚至等待几天、几星期,为的是亲手拍一张角度和构图都具有创意的照片。然而,这一张张照片表现的不仅仅是“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还有它们的栖息地,它们繁殖、迁徙的地方。动植物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才是生物多样性的真髓——“穿过山口”的雪豹,“重返荒野”的普氏野马,“绿浪来袭”的大紫胸鹦鹉,“笑傲群山”的黑鹳,“飞跃峰巅”的黑颈鹤,“巨人”塔黄,“风中之火”红花绿绒蒿,变色蜥蜴的“瑜伽术”,绿瘦蛇的“曲线之美”,等等,或雄居于高山,或藏身于荒原,或嬉戏于悬崖,或隐匿于水下,或翱翔于蓝天,或潜伏于黑夜,或摇摆于微风,或躲避于巨石之间,无一不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和谐。这些年轻的博物学家是一群有信仰的理想主义者,相信梭罗的话:“荒野蕴含着人类的希望。”
    他们向我们展示的是大自然的真,大自然的实。常言道:眼见为实。但是,眼见而没有准确的细节和氛围,无非是一个孤零零、干巴巴的没有生命的动植物,还算不得完全的“真”,必须有细节的烘托和环境的映衬才能显现出物体的形态样貌,《自然之美》中的鸟兽鱼虫草木山川是真实的自然——有呼吸、有动作的自然,总之,是有生命的自然。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细节:披着白雪的大熊猫,挖鼠兔的棕熊,玩杂耍的赤狐,风雪中的孤狼,花丛中的藏原羚,梅里雪山的血雉,绝境逢生的西藏杓兰,追随阳光的龙胆,清理眼睛的弯趾虎,夜栖的红蜻蜓,等等,它们或警觉,或矫健,或轻灵,或狂野,或凶残,或妩媚,或优雅,或妖娆,都在各自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动,它们是一方水土的主人。在这些年轻的博物学家的眼中,鸟兽鱼虫,草木山川,都拥有一个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他们不需要让这些活泼的生命体摆出各种姿势,或者人为地创造某种情势,他们要的是原生态,真实是他们的追求。大自然是真的,是实的,也是美的。这些年轻的博物学家用他们的相机告诉我们:睡眼惺忪的小熊猫是美的,跳着草原伦巴的艾鼬是美的,最后的白豚是美的,朦胧的豹子花是美的,晶莹剔透的白带燕凤蝶是美的,具有王者风范的眼镜王蛇也是美的。无论是狂野、矫健、剽悍、狡黠、温柔、阴险、凶残,只要是在相应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打斗和繁衍,在我们人类的想象中都是美的,都能刺激我们的想象力朝着空阔和辽远的方向驰骋。《自然之美》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把我们带入一个美轮美奂、充满想象的境界。博物学不仅提供真实,还提供美感;不仅提供知识,还提供欣赏的对象——花鸟鱼虫及由此产生的具体或朦胧的美感。化瞬间为永恒,是美的真谛。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有了真与实的自然,有了自然的美感,也许还不够,还需要有参与的热情,即拍照的时候有感情的投入、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对每一种生物的爱。博物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还是感情,博物学的对象集中了知识、美感和激情,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学问。当两只雪豹在山口相遇的时候,摄影师说:“当我看见两只雪豹亲昵地头碰着头时,我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青海,在一对藏狐面前,摄影师说:“它们接受了我,在我面前,它们追逐,嬉戏,甚至睡觉。我不愿再按动快门,只想和它们目光相对,共享午后的暖暖阳光。”当摄影师偶遇一群血雉的时候,他说:“它们开始四处逃窜,有的还警惕地打开尾羽伪装,这只跑远了之后,才回头看了我一眼。”当摄影师看见一只高山秃鹫飞越大河的时候,说:“在这里,你会明白大自然的神奇和壮阔,以及人类的渺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的原住民都崇拜壮丽的大自然,珍爱自然界里每一个生命。”这样的邂逅,这样的场景,是经常发生的。摄影师和每一只动物、每一株植物接触的时候,都怀有一种爱护、保护、甚至守护的感情,他们之间用眼神、手势和面部的表情进行着不同层面的沟通和交流。面对这一张张图片,我可以感到摄影师们的快乐、喜悦,甚至骄傲。他们感动了我。

《自然之美》:一本有关自然的珍藏之书
图书内页

    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所长徐健先生说:“除了敬业的科研精神之外,每一种自然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和存在价值,我们希望人们都能认识到这种美。”IBE 的摄影家们无愧于博物学家的身份,他们满怀着感情,用他们的成绩向我们表明大自然的每一种生物都是真实的,都是美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们的行为证明了:苦中有乐,乐中有知,知中有物,物中有情,情中有像,像中有真,真中有美,美中有爱。真、美、爱,这是博物学的三元素,也是IBE 的博物学家们矢志不渝的信念。是为序。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