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墓穴居民探访者 秦伟:寻回遗失的同情心

0 2012-04-12 05:46:00   蜂鸟网   作者:王江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多久没有看过“传统的”纪实摄影了?某一天我突然这样反问自己。记得上一次大规模观看纪实摄影还是2010年在西安举行的名为《见证——中国纪实摄影20人》的展览上。而即使在当时,“传统方式”的纪实摄影也已经是日渐稀有了。

【人物评论】秦伟:寻回遗失的同情心

暴风雨前的El Jay.

    点击观看更多秦伟作品:生活与死亡相守 马尼拉墓穴居民生活实录

  细究其原因,这里所谓的“传统”已经是被今天的摄影师、评论家反复的解构质疑了无数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大陆的摄影文化生态从闭塞到开放,简直是跳跃式的演进过程。二三十年前以侯登科、于德水、胡武功等人为代表的纪实摄影还几乎可以作为当时“摄影艺术”的唯一样本,被多少摄影师奉为圭臬。这一样本的线索来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以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以及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为代表的摄影师,他们以镜头深入边缘社会,用影像的力量真实的改变着社会中的种种不公。从他们的行为不难看出,支持他们的原动力是“同情”。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对于人类的“同情”是如此解释的:“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同情的道德起源来自于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正是以这种被叔本华所认为的“非常稀有”的道德品质为支撑,那些纪实摄影师们成就了摄影史上无数的以摄影改变社会的经典案例,伴随这些案例所产生的传世佳作也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着。

【人物评论】秦伟:寻回遗失的同情心

罗杰与他的小女儿

  距离刘易斯-海因深入童工群体拍摄,时间已经飞快的过去了将近百年。摄影文化在对自我结构的关照与反思中已经产生了难以预计的嬗变。“新客观主义”、“无表情美学”、“私摄影”等等不同类型的摄影思潮不断涌现,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了艺术家对于传统强大的颠覆力量。在所谓“新纪实摄影”中,“同情”不再是摄影家创作的唯一动力,伸向外部世界的目光也逐渐回转指向了摄影师本人的内心世界。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