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视觉盛宴 > 正文

荣荣:结缘于摄影—浅谈三影堂收藏展

0 2013-10-25 05:49:00   蜂鸟网   作者:荣荣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大约在 2005 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在世界的舞台、美术馆及画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而最重要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从一开始都掌握在外国人的手中。如生于瑞士的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及比利时的收藏家尤伦斯夫妇 (Guy&MyriamUllens) 等。更别说顶级的公共美术馆如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和保罗·盖蒂博物馆(theJ · Paul Getty Museum)、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Museum of Art) 等。

  而中国当代摄影自然是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春天有机会在伦敦泰特美术馆考察,策展人西蒙(SimonBaker)告诉我,他们几乎每个大型展览,摄影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自然把摄影纳入到当代艺术范畴里,跟其它艺术门类平行。如蓬皮杜艺术中心、MoMA、盖蒂美术馆,他们大约在几十年前就把摄影和绘画一同展出,这说明摄影早已和绘画平起平坐,而且越来越重要。在国外,首先有成熟的博物馆体系,有专业的画廊,有独立的批评家、策展人和独立出版社,很多环节缺一不可,才能良性地循环起来。反观国内的机构和系统,对于弘扬摄影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 2008 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紧接着是世博会也举行,这意味着中国已融入国际社会。艺术家是走在这个时代的前沿,以 798 为例,就是成功的个案,从一座丢弃工厂,即将被拆掉的厂房,经过艺术家自发而举办展览、改造成工作室,最终蜕变成艺术区。接下来几年里,全国上下兴建美术馆、艺术区,而屈指可数只有几家当代美术馆,当代艺术的公共收藏也寥寥无几,更别说在摄影这版块上,大部分只是空的盒子,里面没有内容,无收藏,无学术。作为国家庞大的文化艺术运转机构,不管是博物馆、协会、研究中心、大学、图书馆等等,摄影的这个语境,完全缺失了。完全没有学术体系的支撑,就开始谈影像拍卖市场。记得几年前还曾有把影像艺术作为风险投资的原始股,金融危机之后,最后也只能卖卖老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美术馆曾经建立起一系列国际标准的体系,不管是收藏、展览,尤其在摄影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可是最终因为人员变动等原因,作为公共美术馆的品牌没有持续下去——这就是目前中国的现状,一开始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最终难免搁浅。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摄影节的兴起,热闹之后我们也是不是得反思,是否真正对摄影有建设性的改变。让我们把目光回到自身上。以我们的经历来说,大概有那么几年光景吧,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室,一天都要接待好几拨外国客人。收藏我们作品的,可以说 99.9%,是老外。回过神来,你会看看周围,心中有时候有很多问号,扪心自问:他们真喜欢我们的作品吗?另一个疑问,就是为何国人不闻不问,不管死活?去过国外考察的就知道,即便欧洲的一座小镇,都有他们的完整的影像。一谈到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是昨天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八国联军是怎样进城、圆明园是怎样烧毁、义和团怎样被消灭、抗日战争怎样爆发、文革是怎样的疯狂等等,今天我们要寻找我们国家的这些影像,而摄影作为见证时代的利器,几乎是“零”。不是封存就是无迹可查。这些“灵魂的肖像”几乎都漂泊、定居在世界各大博物馆。

  尊重当下,就是尊重历史。如果我们连昨天都无从考证,又怎能倾听几千年的声音?不管是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力量,我们迫切地希望,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将不再只是快门的声音。有什么力量,促使我们改变,唯一的,就是爱,因为我们相信,摄影是一种超越国家与性别,到达世界彼岸的通行证。摄影是帮助人类恢复记忆的绝妙艺术。想象一下,精神的乌托邦,一个地方,没有喧哗,它是立体的,三维的,活生生的,一张照片就静静地挂在那墙上。这是为摄影家“量身定制”的空间。在那段时间,我们有一种作为艺术家的直觉,我们已拍了很多照片,拍“摄”,“摄”就是摄取,通过这个行为从外部拿进你的世界。当满了的时候,你就想要“清空”,这清空也可以说是回馈。这就是当时的心境。我们把所有收入,全部投到建设三影堂的这个项目里,我们没有一分钱和摄影没有关系。来自于摄影,回馈于摄影。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终于,2007年6月,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诞生了。这是一件超越我们自己的作品,是身处这个时代的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

  而作为一个当代摄影艺术中心,系统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作品,是非常迫切需要的。从创办至今,我们已经举办过数十场展览,这些作品是我们这代人的心理历程,也是这时代变革的直接产物。这些作品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三影堂的收藏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我们打开这扇门。以民间的力量弥补了长久以来本土对当代摄影收藏的缺失。中国摄影收藏,如果没有一个国际的视野与学术支柱,前景堪忧。以三影堂运营的这几年经历来看,虽然在国内过取得极好的口碑,但作为创办者,我深深意识到不容乐观。我们要立足本土,可是如果土质不好、水分不足,确实难保生长。首先感谢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提供的机会,可以让三影堂的这些收藏与公众见面,把中国这几十年摄影的发展脉络呈现给大家。除了展示我们的收藏,另一部分展品,是来自美籍华人收藏家靳宏伟先生所收藏的西方大师作品,以此作为呼应。这将是中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