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最近,我们似乎很少再听到摄影圈有人高喊诸如“摄影发展的很快”或是“摄影技术突飞猛进”这样的口号。确实,前几年的影像冲击似乎用力过猛,索性2017年似乎大家都变得温和起来。今天,我要总结的不是今年哪块感光原件的宽容度又达到了新高,而是想看看影像自身的“宽容度”在这刚刚结束的2017年中到底是提升了还是缩水了?回望和期待是必要的,是时候放出大招了!
·2017年,我们做了什么?
作为一篇影像频道的总结,所以我在这里自夸一下自己的工作,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吧!这几年,整个影像媒体圈都在注重影像创作和活动的内容,当然是苦口婆心的希望让大家知道,摄影不只是让花花草草、萌妹大妞留在感光器上。简单来说,摄影的行为和作家用电脑码字,是同等概念的,那为何摄影总比其他门类低一档次呢?
今年以来,蜂鸟网与多个国内知名画廊、摄影节、摄影家协会等机构进行了广而深的合作,从素味平生到一见如故,我们的编辑多次亲身参与到了全国的影像展览和活动中,用原创且资深的展览报道,让大家看到中国影像艺术圈的活力。
蜂鸟影像频道的2017年也是丰富的,每日的更新可以说“荤素搭配”:建筑、风光、老照片、大师作品、小清新人像、商业大片,我们每天都以3-4组不同风格作品的更新量,满足挑剔的各位客官老爷。影像圈的大小事件我们也从不错过,包括各类的奖项报道与评论、摄影史中的经典事件回溯、与各路摄影师的对话......反正内容我们都做了,你们自己看就对了。
从2017年5月开始,我们还策划制作了全新的“盒·影像”专题,每期一个主题,看照片读故事,截止2018年1月已经制作8期(点此收看最新一期【盒·影像】);而另外一款“科普”节目“蜂·辞典”尝试用风趣的语言和当下潮流的元素,为你解释那些你或曾听说又不太了解的摄影词汇(点此收看最新一期【蜂·辞典】)。
·展览:延续和回归
2017年的摄影展览从来没有少过,各式各样的影像博览会、摄影节、摄影周也都如期回归。纵观2017年的摄影展览,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依旧在年初拉开帷幕,作为年度的摄影展览开端,引领了一整年的风向;PhotoFairs上海、集美·阿尔勒、连州等一系列博览会和摄影季也如期回归;而诸如德国8、港口与影像等不可或缺的策划类展览更是难能可贵,为我们展示了独特而独立的创作体验。
篇幅有限,具体的年度展览回顾,还请参考之前我们整理过的一篇文章。但2017年有这样几件事还是非常值得我们记住的。6月底,作为国内最资深的摄影艺术机构之一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在2017年迎来了期10周年的纪念,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三影堂为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2017年6月28日-8月27日期间,三影堂艺术中心特主办了“三影堂10周年特展——中国当代摄影40年”摄影展。
点击图片回顾“三影堂10周年特展——中国当代摄影40年”摄影展现场报道
而来到2017年9月,阴雨绵绵的上海展览中心沸沸扬扬,在此举办的“2017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吸引力超乎想象,在短短四天迎来了超过三万名观众。除了摄影师和喜爱艺术的“文艺青年”们,还有大批希望够买作品的专业藏家。基于前几年累积的经验,第四届‘影像上海’已渐趋成熟。本届博览会中最贵的作品,由北京see+画廊代理的已故日本摄影师深濑昌久的《鸦》系列作品之一,售价高达200万元。这张照片尺寸为178×110cm,是深濑昌久最大的唯一一幅作品。这张照片是深赖昌久专门为1985年美国的黑太阳联展(细江英公、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深赖昌久四人联展)亲手制作,并附有签名。
来到年底,第三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如期在厦门开幕,11月25日开幕的当晚,摄影师冯立(提名人:苏文)从十位提名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凭借作品《白夜》夺得“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大奖,获得奖金20万元人民币,并将于明年7月前往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举办个展。
摄影师冯立在展览现场讲解,点击图片回顾2017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现场报道
从2005年至今,摄影师冯立便开始游荡于街头,捕捉人群最荒诞的姿态,他镜头里日常的光怪陆离,让人大开眼界,仿佛不曾发生,但又掷地有声。他引用圣经里的一句话:“他们白昼遇见黑暗,午间摸索如在夜间。”这是白夜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
·“摄与影”并非一成不变
“这很当代”“这很不摄影”“拍照还是挺传统的”,诸如这一类的声音在2017的“影像圈”里层出不穷。难道用相机拍摄照片已经成了“传统”吗?摄影创作者们难道都成了“当代艺术家”?那我们定义的摄影又是什么样的?
艺术家张晋作品,于“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展览现场
点击图片回顾展览现场报道
从历史上看,“摄与影”并非一成不变。从画家时代的暗箱到19世纪的摄影术,人们试图捕捉各种“光”的化学反应。现如今,“光”元素转换成了数字化影像,这样的裂变过程不仅大大拓宽了摄影概念的边界,还使其逐渐渗透到其他媒介形式和现代生活的建构当中。于是,如何梳理静态摄影与其他影像媒介之间彼此碰撞和交融所带来的实验,是2017年“广州影像三年展”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新方向。
杨圆圆作品《浪漫之旅》于2017广州影像三年展
点击图片回顾2017广州影像三年展现场报道
作为广东省美术馆所策划的展览,其公众教育的意义与展览呈现之间的考量可谓下了诸多心思,以严谨的方式对不同参展作品以创作方式为依据进行分区展览。展区逐渐从“摄影”向“影像”过渡,预示着从“社会人文的摄影”延伸为更具包容性和学科性的“视觉研究的影像”。
林博彦(中国香港)& 黄承聪(新加坡)作品于2017广州影像三年展
如今“影像”在现代科技的带动下已转化为一个更大的范畴,其间各种静态与动态、物质与非物质、二维与多维的重重交叠开始超越“摄影”所界定的视觉表达,因此可以将“影像”理解为一种复合的媒介,它将与当下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现状产生更多有机的联系和传播效果。
·期望:2018如果没有摄影?
“如果一幅作品观者看上半天不明白要表达什么意思,不知是拍摄者的悲哀还是观者的悲哀?”这是前两天在一片稿子下看到网友回复。这是一个很极端的问题,但却是影像和视觉媒介遇到的最大挑战。
谭佩里作品《卖家世界》探讨影像的公共认知和社会身份
点击图片回顾展览现场
从银版到胶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摄影到影像,从否认和排斥成为人人所驱的公众认知,影像始终经历着每一阶段从无到有的轮回。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畅想:如果我们2018年没有摄影会怎样?或许你可以一年不看电视、一年不看报纸、一年不吃某种食物、一年没去过某个地方......但你敢一年不拍照片吗?现在,哪怕你轻轻向右划开手机便会快捷进入拍照模式,哪怕你抬头看向走廊的角落,摄像头正在为你摄影......
摄影师孙理作品《环形监狱城市》,探讨摄像头与监控社会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作品
“摄影的知识与书写的知识同等重要。未来的文盲将是那些不知如何使用照相机的人,他们就像现在那些不会用笔写字的人一样。”早在1923年,莫霍利·纳吉便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无孔不入的摄影或许让我们变得更慵懒,用图片说话的能力更是成为新纪元人类的潮流。影像改变着公共文化,改变着生活的方式,也改变着创作者对于摄影与影像的使用规则。好看的影像更好理解,只因为大众审美公认的“好看”或是“美”;而在一些影像实践中得到的影像,或许不能用“好看”来简单描述,甚至是“坏影像”,又该如何理解呢?
无题,崔延敏。
《无题》系列将技术失误独立为影像,其中产生了眩晕、迷惑和致幻的视觉体验
如果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观者的悲哀”的观点。读取图像和审美图像的能力,绝对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影像的来源和创作目的,有些时候也是需要其他类型的描述(文字、声音、感官等)进行辅助的,这也是影像需要展览的原因之一。摄影自此在一定层面上早已不是拍照这一主观动作,而只是庞大产生影像或是图像的一种方法。传统的摄影创作我们不会否认,我们依然认可“好看”,但我们更希望影像所定义的“宽容度”在此变得更大,影像所能够包容的视觉范畴也会变得更宽广。
2018,我们该拍照拍照,因为我们早已经默许了“离不开摄影”这个基本生活规则。但何不妨试着理解更宽阔的影像空间,让“拍摄者的悲哀还是观者的悲哀”变得不那么悲哀,又何尝不可呢?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