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沉浸于环境与人的诗意 Photo London展览回顾

0 2019-05-31 08:47:01   蜂鸟网   作者:术山一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Photo London开展的第五年,Somerset House的广场上随处可见手里掂着高脚杯聊天畅饮的人们,一杯粉色的金巴利入喉,就走进广场中央的白色帐篷里。近百家画廊在这里展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摄影师的作品。你可以看到拿着理光,开着森山大道模式拍摄森山大道作品的年轻学生;头戴羽毛帽和工作人员闲聊画面构成的中年女士;以及带着白手套小心取出作品,转而介绍给卖家的青年摄影师。(澎湃眼光独家约稿)

  转过横在展区中间的木隔板,还能碰上刚刚结束签售的Martin Parr。Vivian Maier的特别展在广场南边的地下展厅里,顺着左手边的楼梯向下走,就到了自去年开设的Discovery展区,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大多在这。Stephen Shore(B. 1947)摘得今年的年度摄影大师奖(Master of Photography),他的最新作品《细节》(Details)挂在位于地下的Embankment展区,这也是该作品在英国的首次展出。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Stephen Shore的两组作品陈列在地下室,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抱胸观看

  曾经,Shore把相机摆在和人眼相近的位置上,以最大程度的客观记录美国城市里的当代元素。水门丑闻、越南战争,这些当时压在美国人心头的大事一概不拍,他一头扎进街头巷尾,拍着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却特别触动他的小物什,用色彩和透视线条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废弃的棚屋、霓虹广告标语,停在路边的彩色轿车,以及铺在人脸上柔软的加州阳光,在他的大画幅里显得恬静、真实、充满质感、甚至不乏时尚。近几年,Shore迷上社交软件,用Instagram充分展示生活细节,曾经保持着五个月每天都上线发图的状态。人在以最自然地状态握住手机时,镜头是对准路面的,他在最近的采访里说Instagram让他花了更多时间关注地上的世界。Hasselblad X1D问世三个月后,Shore入手了一台,他有遛狗的习惯,两只狗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用X1D把街上的边角拍下来,组成《细节》。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Stephen Shore, La Brea Avenue and Beverly Boulevard, Los Angeles, June 21, 1975 ©️ Stephen Shore

  Shore曾在文章《形势与张力》(Form and pressure)中探讨视觉构成的问题。他站在路口拍摄街景-像画家以一点透视的方式作画:向前延伸的主街和地平线交汇成灭点,前景常常是电线杆或汽车轮廓,侧街上的景致作为细节填充进前景留下的空隙里-复杂的视觉元素在画面上集聚,最终涌入灭点,达到视觉高潮。Shore认为摄影师必须学会利用画面中的秩序,令画面产生结构。这个原则他现在也用,《细节》中有一张拍摄于纽约街头的照片,看起来像是隔着公交车站的透明塑料立面拍出来的,Shore再次运用了一点透视结构,只是这次他用斑驳的划痕和破损的胶印冲淡了透视带来的视觉高潮,却狡黠地拓宽了二维画面的空间结构。观看这幅巨大的影像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颠倒在前景上的黄色“Entrance”是贴在头顶上的标签,我是橱窗里的玩物,以为自己努力在捕捉着街道上的细节,其实正接受着街道的审视,并且等待着外界的进入。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Stephen Shore,New York, March 11, 2018, Details ©️ Stephen Shore. Courtesy 303 Gallery,
New York and Spruth Magers Berlin, London, Los Angeles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Stephen Shor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February 4th, 1969 ©️ Stephen Shore

  一并展出的还有组图Los Angeles, California, February 4th, 1969。Shore年轻时在洛杉矶拍摄的系列街头作品,如今像电影分镜脚本一样排列在墙上。他开车载着父亲逛遍了整个洛杉矶,在有了确定的拍摄框架后,Shore每隔一小时按一次快门,然后不经编辑的排列出来。图片是有关空间的切片,他借此注入线性的时间,完成与城市的交流,并把自己的既有经验杂糅进去。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Mitch Epstein, Veterans Respond Flag, Sacred Stone Camp, Standing Rock Sioux Reservation, North Dakota, 2017, Property Rights © Black River Productions, Ltd. / Mitch Epstein, courtesy Galerie Thomas Zander, Cologne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Mitch Epstein, Ironwood Forest National Monument, Arizona, 2018, Property Rights © Black River Productions, Ltd. / Mitch Epstein, courtesy Galerie Thomas Zander, Cologne

  德国画廊Thomas Zander推出美国摄影师Mitch Epstein(B. 1952)的最新系列作品《产权》(Property Rights)。相比于其他较为中立的新地形学摄影师,Epstein的影像中包含更明显的讥讽意味。他曾在2009年出版的画册《美国能源》(American Power)里批判对天然气的盲目开采。巨大烟囱中滚出的浓烟遮天蔽日,破旧床垫和不可降解物缠绕树梢,这些不可逆转的城市景观勾勒出当代消费主义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后来陆续推出的《美国的树》(New York Arbor)、《岩石和云》(Rocks and Clouds)也展示了他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产权》延续了这一视点,而倒立飘扬在北犹他州空中的五十一星旗,和犹如纪念碑的仙人掌群让画面充满政治意味。六幅照片不仅记录了采矿,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也展示了美国和墨西哥之间日益军事化的边境地带,隐含了Epstein对土地文化关系及其所有​​权的看法。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Luc Delahaye, sumud, 2017, sumud ©️ Luc Delahaye 

  同样将自然和政治元素交织的影像来自Luc Delahaye(B. 1962),法国画廊 Nathalie Obadia展出了他在巴勒斯坦期间拍摄的作品《萨姆德》(Sumud)。上世纪80年代以来,Delahaye一直在黎巴嫩、阿富汗、卢旺达和车臣进行拍摄,捕捉战争和骚乱中令人痛苦的瞬间。近几年,他开始专注于巴勒斯坦人民的日常生活。Delahaye对“萨姆德”的哲学议题产生兴趣,并把它用在了影像的构建中。(Sumud是一个阿拉伯语,意为坚定不移的毅力。网上查了查,这种哲学是对当地人对待占领的一种抵抗战略,他们认为苦难不是目的,自由和正义才是需要追逐的)。展出的两幅照片中,男孩和驴的对抗暗示着当地人对战争的态度;两个孩子坐在巨大的橄榄树下休憩,却彼此静默无言。Delahaye曾经在采访中提到,在某次卢旺达的拍摄过后,他的影像开始由清晰、直接变得有些许抽象。对大事件的细节描述和严谨的叙事在他的镜头中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情绪化的东西。去年五月他接受芝加哥某新闻网站的视频采访,谈到《萨姆德》系列中有橄榄树的那张。他说树冠投下的阴影和轮廓再现着原始的战斗,两个孩子栖息在一棵橄榄树下,像在历史景观中演变着的小雕像。微不足道,却为战争和苦难带去些许禅意。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Huxley-Parlour 画廊展出张克纯的两幅照片,均来自他的系列作品《山水之间》

  和平年代,张克纯(B. 1980)把禅意凝在低饱和的黄河边。伦敦的Huxley-Parlour 画廊展出两张《山水之间》里的作品。生于四川的张克纯受中国北派山水画影响,喜欢苍凉渺远的画意风格。他的作品有些超现实的意味,稍许的过曝使影调呈现出一种黯雅又不显沉重的状态,像隔着薄薄的风沙眺望中国。他的画面里景致是主角,人群是必不可少的点缀,摄影初衷是反映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非城市人群的现状。在长江边拍完《北流活活》之后,张克纯揣着一台林哈夫继续出发,骑折叠自行车,后座夹着三脚架,背着60多斤的背包,发散式的在全国各地取景。他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及自己的拍摄方式——在网络和电视上找到拍摄场景,再实地决定是否采用。两年后完成了《山水之间》,人成为画面中更渺远的存在。他把自己的背影和拍摄下的人进行置换,让被摄者跑到机器前按下快门,以此完成自己对景观的参与。而这种东方含蓄的画意影像给外国人带来了什么?我拉住一个现场忙着拍墙上的洞的女孩(因为Huxley-Parlour展览区的墙面上开了一个正方形的空窗),她说能感觉到画面里细若游丝(我自作多情的翻译)的惆怅。另外,负责展厅招待的工作人员说张克纯的照片卖得挺好。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Joel Sternfeld于2000年拍摄的美国高线也由Huxley-Parlour画廊展出,两幅作品出自《行走于高线》

  张克纯的作品对面是新彩色摄影大师Joel Sternfeld(B. 1944)的 《行走在高线》(Walking The High Line),同样由Huxley-Parlour代理的还有Alec Soth(B. 1969)《眠于密西西比河》(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里的作品(不知为何没有展出他最新作品《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毕竟摄影师的网页封面都变成了和画册封面一致的粉色,打开吓了一跳)。

  从2000年春天开始,Joel Sternfeld坚持记录着位于曼哈顿西区的废弃高架铁路,独特的废墟景致见证了都市发展过程中公共空间的演变。荒废的区域有时像草汇成的河流,有时积满白雪,两条铁轨像在田里游走的蛇,向前消失在视域尽头的现代建筑里。从最初的《美国景象》(American Prospects)开始,Sternfeld就熟练地用影像记录被人类活动影响或改造的自然景观,抛去留名影史的陈词滥调不谈,《行走在高线》像他的所有作品一样,用景观暗喻社会和文化,讽刺了人类对自然的忘恩负义。而曾经作为曼哈顿政治公共空间象征的高线在这组照片的促动下被改造为高线公园。

Photo London现场 环境与人的诗意交缠
Alec Soth,Patrick, Palm Sunday. Baton Rouge, Louisiana, USA, 2002.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Alec Soth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