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Level 3: Digital Dreams
很多人对Nolan的印象都是此君乃十足的胶片狂且对数字技术较为抵触,从一定角度讲这是正确的,不过我们并没有看到事实的全部。实际上,数字特效在Inception的制作中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
别看现在的blockbuster动不动就n百个数字特效镜头,数字特效组的地位其实是相当尴尬的:一方面他们是fx-driven(特效主导)影片的重要功臣,另一方面还没有完全适应digital filmmaking的好莱坞却并没有给他们应有的重视。这点从vfx人员总是在片尾名单极其末尾的位置出现(仅仅高于music credit,悲哀~)就不难看出。稍微熟悉制作的朋友应该知道,大部分摄制组在拍摄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原始镜头如何与视觉特效和谐共处,只是一股脑把他们拍完的东西扔给数字特效部门,这也是为什么数字特效经常被人称为“后期处理”。当然,情况正在一点点地改观,而Inception就是数字特效师的曙光——他们终于不再只是搞“后期处理”的了,在Inception里他们成功地渗透到电影从前期到后期的整个流程中。
Inception的视觉特效总监Paul Franklin从剧本阶段就已经参与进来,光是这一点就是业界罕见的事情。在整部电影的拍摄期间,他都是由Nolan、Pfister等人组成的核心创作团队的一员,飞往每一个拍摄地,参与取景,参与剧本和拍摄的讨论,且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来收集特效参考。他和他在Double Negative公司的团队通过之前在TDK里的特效制作,充分赢得了Nolan的信任。此次Inception的600多个视觉特效镜头,全部是由 Double Negative一家公司完成的。
Previz(可视化预览,类似动态故事版)这一近几年才出现的工序,在 Inception里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导演Nolan直接拿着Franklin做的Previz在现场指导演员的表演!在巴黎街景卷曲的一幕中,整场戏里的奇景都需要在后期添加,因此Dicaprio和Ellen Page只是对着正常的街道表演,如何让他们的表情、目光、动作等和还没有做好的特效镜头合拍成了一大难题。结果就是Nolan百分之百地依赖 Previz,他在现场拿着一台笔记本脑,一边播放Franklin的previz画面,一边告诉演员们现在虚拟场景里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他们该有如何的反应等等。
卷曲的巴黎是整部电影的标志性画面之一,这是一个百分百的数字特效。Double Negative的员工们在巴黎拍摄了一个T大小的照片素材,从建筑物的外不结构到内部的房间,精确到每一个细节。这些高精度照片最终作为“烘焙贴图”被贴到三维模型上,目的就是让整个虚拟场景变的真实可信。不过光有真实的贴图是远远不够的,整个场景需要考虑诸多元素的变化,包括光源(整个场景发生白天,而天光的模拟是非常困难的)、阴影的投射、透视等,还要考虑如何隐藏建筑物之间的穿透这类穿帮。虽然我们最终在电影里看到的城市卷曲被切成了数个镜头(貌似是四个) ,原始的特效镜头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镜头。特效师们大可借助镜头的切换来作弊,但是他们却迎难而上地交出了一份超越预期的漂亮答卷。如果你去看影片的 Imax版本,会更加佩服这个场景的真实感:没有重样的街区,小到街灯、窗帘这样的细节,甚至是建筑物内的室内结构。
另一个全CG场景就是Limbo中的建筑群。要让观众相信Cobb和Mal花了整整50年来建造Limbo的城市,就意味着影片需要巨大的三维建筑数量,而特效师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50年的工作。同时,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也提高了建模工作的复杂度。为了进一步放大自己对建筑学的痴迷,Nolan特别要求Limbo城市必须体现不同时间跨度的现代建筑美学,从包豪斯式建筑,到摩天大楼,再到后现代风格。虽然我本人觉得Limbo里的建筑物是最具数字感的(不客气的说就是假),自己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分辨不同建筑风格,但还是不得不佩服整个Limbo域传递出的那种浩大的规模感,这还得感谢那些了不起的数字特效师们。
经过我简单的描述后,你现在知道数字特效在Inception中的重要性了,那么结论是什么呢?究竟是practical占上风还是digital胜出?我不得不把各位再往下带一层去寻找答案。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