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杂谈 > 正文

林路:从《莱茵河Ⅱ》的天价解读古斯基

0 2012-02-01 05:22:00   蜂鸟网   作者:林路 [转载]
本页查看全文


    毫无疑问,这样的冒险应该都是摄影家整个思考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许可以让我们看到抽象回归我们生活的一种可能。比如仅仅依赖光线构成的《巴西利亚,汇聚的房间》(1994),以及《巴黎,PCF》(2003)则可以证明是一种更高等级的抽象。这些影像主要就是关注技术构成统治空间的宏大。尽管也有一些极简主义的动机如《普拉达》(1997),但是也可以看成是拜物主义的一种隐喻——我们看到了名牌展示架上的空空如也。(下三图)

林路:从《莱茵河Ⅱ》的天价解读古斯基
《巴西利亚,汇聚的房间》

林路:从《莱茵河Ⅱ》的天价解读古斯基
《巴黎,PCF》

林路:从《莱茵河Ⅱ》的天价解读古斯基
《普拉达》


    最终,古斯基发现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抽象的主题,和他沿着莱茵河的记忆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莱茵河Ⅱ》(1999)这幅当今的天价作品(下左)。在除去了影像中地平线上的所有细节之后,他将河流的曲线和河岸的形态综合构成在一起,让人联想起边缘更为清晰的画家如美国的肯尼斯·诺兰(Kenneth Noland)或者埃尔斯沃斯·凯利(Ellsworth Kelly),如后者的《火车风景》(1952-53)(下右)——抽象最终回到了内心的理念。

林路:从《莱茵河Ⅱ》的天价解读古斯基
 


    是否可以这样说,古斯基从另一个角度带我们进入了21世纪的艺术之门。当然,他的精神世界也如同潮起潮落一般,不断地摇摆于具象和抽象之间。当然,这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大画幅的构成始终是他传递精神世界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古斯基如此丰富多样的实践空间,后面隐藏着他的雄心和明确的目标,最终还是和人类学相关。他试图解释人类生存状态中那些谜一样的互动元素。从最初的突破收藏市场价格的《99美分》(1999)开始(下图),到《未填充之十三》(2002),都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互补:所有的社会形态的汇集。

林路:从《莱茵河Ⅱ》的天价解读古斯基
《99美分》


    古斯基也就是从贝彻夫妇的类型学空间出发,对全球进行一次空前的诊断。他的目标如他所言,进入“生活的百科全书”。也许从这一意义上看,他不仅是贝彻夫妇的延伸,也是奥古斯特·桑德的推进。这些悠久的德国传统,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且,他的探索还在继续,这也就是他能够成为当代艺术家典范的理由所在。

原文链接: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735054_p_1.html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