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0 2012-06-21 06:55:00   蜂鸟网   作者:李楠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摄影师的实践目的,从摄影本身来说,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影像;就像诗人终身在寻找自己的语言,画家终身在寻找自己的线条。在诠释生命的"一"的过程中,宁舟浩也触摸到了属于自己影像的那个"一"。

  但是,这个"一"虽然幸运地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却是单薄、扁平和线性的。整组作品历时两年余,但看不到作者越来越深入体察的痕迹。作者对拍摄对象的感受与理解,一直停伫在当初被触动的第一刻。这一刻,很遗憾地没有成为一个作品不断延伸的起点,只是成为一条简单的水平线,两年时间,作者在这条线上徘徊往复,尽管倾注了真诚的精力,影像的意义却没有变化和发展。

  可以从以下五条标准分析:

  从信息含量上说,情节始终在人到老年的窘境中盘旋而不多样;

  从情感维度上说,始终在单一的悲悯伤感中盘旋而不多元;

  从思维方式上说,始终在一个发力点胶着而不多重,使得观看者对影像解读的受力点也重合于一处,无法突破现有框架衍生出更新鲜的意味和感受;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一个人的城市》

  从影像表达上说,手法始终在一人一境的设置中而不多变,形式的整齐风格实际已成为内容无法跳跃的束缚,这样的画框似乎只能装进这样的画面。虽然专题中有零星的关于尊严和光荣的瞬间捕捉,有死亡终至的火化场面,但没有从本质上使这组作品开掘出多样化的角度,或者有更加深厚的后劲。

  从社会意义上说,当然也就不多义了。《一个人的城市》止于了静止的"一",止于了对晚境凄凉的感叹,和对银发关怀的呼吁。甚至这种感叹和呼吁,都可能因了这种单一而招致误读:摄影师在为个人固执的偏见寻找现实证据。那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人物为什么不拍摄呢?

  摄影师其后的补充拍摄,是延长那条水平线--仅仅视觉上有突破,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坦率地说,这样的遗憾并不是仅仅属于宁舟浩和他的《一个人的城市》。信息含量的不多样、情感维度的不多元、思维方式的不多重、影像表达的不多变、社会意义的不多义--这样的遗憾同样属于许多经年拍摄、广有影响、已有定评的摄影专题。甚至可以说,这么多年以来,我们没有生产出本应该更为丰富的、真正在品质和影响力上"与时俱进"的作品;有着持续爆发力,穿越时光而始终不显审美疲劳的作品--真正在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的作品。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一个人的城市》

  镜头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瞬间都是沧海桑田;镜头后的思维呢?我们常常被所谓的主题集中、风格统一而画地为牢。时间的积淀仅仅只表现为数量的堆积。跨越数年、甚至数十次前往的拍摄,虽然镜中人与物不尽相同,但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不尽相同--信息含量、情感维度、思维方式、影像表达和社会意义,仍然徘徊在当初的那个"一"上。而一次又一次"一"的叠加,尾巴越来越长, 1+1+1......+1>n"的效果就产生了吗?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