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人物评论】李楠:影像,在成长中获得生命

0 2012-06-21 06:55:00   蜂鸟网   作者:李楠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可惜的是,这个公式似乎成了时下拍摄专题的模式。已然获得成功的手段,已然获得肯定的思路,便复制再复制,甚至自我陶醉、无法自拔,全然不曾发现昔日快刀今已磨损卷刃。多样、多元、多重、多变和多义的匮乏,使得纪实摄影一度依靠题材的差异来显现作品的差异;不同的摄影师面对同类题材,常常陷入相似的拍摄思路。

  这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摄影师,习惯于向内开掘的思维--找到了一个"一"之后,就在这一亩三分里埋头精耕细作,第一次播下去的水稻长势喜人,便不再思谋其它。影像毕竟不是农田,单一重复思维不可成事。大型团体操式的以重复营造规模,自然可在一时占据空间,但在时间的冲刷和磨砺下,显然不够坚硬和坚韧。我们拥有许多对于某个点、某个横截面深入解剖的作品,却在使这些作品向上升华和向外拓展上时常乏力。翻开那些颇有份量的画册,有时仿佛是在观看一场由数场具有"经典"意义的照片率领的嫡系部队阅兵式。这样,"经典"反而成了摄影师本人无法超越的桎梏。

  摄影师的生命力是否长久,不仅仅在于他能否找到那个"一"的能力,更关键的在于他成长的能力。就像爱情的持久,秘诀不在于死守一份忠贞,而在于永远保持初恋的新鲜冲动,每天看爱人的目光都是新的。

  多样、多元、多重、多变和多义的"多",并不是跟在"一"后面的"二、三、四、......",而是集众"多"之力产生的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一"。因为,这才是创造的本义。摄影专题的持续拍摄,应当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瞬间的火花,只照亮眼前的一刹那。摄影,不是水平线上的往复运动。

  影像留存于世而不灭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一份尘世的纪录?一截社会的切片?或者一个群体的标本?都是,也都不完全是。

  "事实证明,最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以其敏锐的感觉先于世人预言某种变化,窥破某种内情。"--这样的能力,正是在清醒地认识到时间之于摄影,决不仅是无数瞬间的累加;时间之于摄影师,决不仅是消耗与对抗;时间之于影像,决不仅是过往;在时间中生存的影像,它必须能够在未来焕发生机,籍此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这一点,无论是年轻的宁舟浩,还是希望影像能代替自己活下去的我们,都应当深深懂得。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