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书屋 电影 > 正文

米奇-爱泼斯坦“美国三部曲”之一:《城市》

0 2012-08-08 05:57:00   蜂鸟网   作者:郑幼幼译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与奈尔结婚后,他给妻子的两部电影当制作设计师——《你好,孟买》(1988)和《密西西比马萨拉》(1992),他学会了如何控制镜头前的拍摄对象,也因此得以从局内人的视角看印度,其成果是他的第一本画册,《追寻印度》(光圈,1987)。之后,他在1992至1995年间他5次去越南旅行,其成果是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观察的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变化中的越南》(DoubleTake/ W.W. Norton, 1996)。爱泼斯坦一般给画廊提供40 x 50英寸的彩色印相照片,但越南项目的拍摄锻炼了他从画册的角度对视觉主题的控制能力(最初他与一位越南小说家合作,后来他拒绝递交照片通过越南当局的审查,他俩的合作也因此而告终)。当他于1995年回到美国后,爱泼斯坦开始计划拍摄制作一本关于纽约的画册。

  “当我在国外时,我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了解非本土的文化,让图片所讲述的在美国也有意义。而回到美国,我却必须学会像外国人那样跳出太熟悉的领域。”多年的国外生活刷新了他的观看,爱泼斯坦对纽约脱出了想当然的惯视,避开了明显易得的套路。他照片中的纽约并非权力与名流光彩四射的城市,而是陌生人眼中一座不安的城廓,费解中透出荒寂的美。

米奇-爱泼斯坦“美国三部曲”之一:《城市》

图片说明:无题,纽约18#,选自《城市》,1996

  曼哈顿在《城市》中一点点显露。画册的第一幅影像如同一部城市剧的帷幕,天际线和摄影艺术家自己的身影投在一块商店玻璃上,唯一的视觉中心是画面底部果盘里盛放的几只橙子。整本画册视觉布局严密,几乎以三幕剧的方式来结构全场。

米奇-爱泼斯坦“美国三部曲”之一:《城市》

 图片说明:无题,纽约,选自《城市》,1998

  第一幕由呈现城市公共生活的彩色照片来叙事——正在乘扶梯的单身商人,办公室里职员们在窗后的工作隔间里忙着说不出啥名的活计,一位艺术家给行走在街头的自己录像,天主教学校的孩子们穿着礼拜天最好的衣服在校外排队,一群穿着蓝色制服的纽约警察局的警察扎堆站着。但画册中也有一些很令人费解的影像——一捆蓝色的东西像尸体躺在杂生的野花中;修理店绿色的门内一台电视监控器正对着外面,一句招徕顾客的广告语“看看这些纪念品……小东西大玩意”。

  第二幕是一组黑白照,拍摄了这位摄影艺术家的朋友和家庭的肖像——年青的艺术家们和都市人,带着孩子的夫妇,同性恋情侣,不同种族的夫妇,爱泼斯坦的妻子(他与奈尔于1990年离婚)和他们的小女儿露西娅。因为城市的个人生活一面其实在现实色彩中演进,那么用单调与去色来把握纽约的私密世界,让它们在黑白中投影,反而更显出一点反直觉。相比直接以彩色来把握城市公共空间,你可能需要更多的理性。

米奇-爱泼斯坦“美国三部曲”之一:《城市》

图片说明:无题,纽约,选自《城市》,1998

  但是第一二幕如果说是摄影家以传统手法来描摹爱泼斯坦式都市剧的意图与激情,那么第三幕就是概念剧了。一出讲述私密的人们如何在纽约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活的概念剧。这一幕回归了彩色摄影,爱泼斯坦向我们展现了一些照片,譬如停着的汽车里的一家子,人行道上刻意打扮过的妓女,戴着蓝色手套的医疗人员照料着女病人,透过窗子可以窥见一对男女在做爱,屋顶全景里两个裸身的女子在进行某个私密仪式。不过画册中最耐人寻味的却是一位母亲带着青春期的儿子和两个年幼一些的女儿的一幅照片,他们姿态各异地一起站在时代广场的一块Calvin Klein的内衣广告牌下。被摄入彩色照片中这张黑白照,仿佛正是这个隔绝、疏远和欲望的商品化社会的肖像。“时代广场是这个城市飞速变化的象征,”爱泼斯坦说,“纽约吸引我的是它的神秘、冷漠的特质。现在这个虚构中建造的迪斯尼乐园般的城市,每一寸都显示着自己是个大集市。”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