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但是知道情感的存在并不等于就能够驾驭它,反倒是往往容易成了它的俘虏。仅以我身边的现象为例。但凡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中常常能看到某种一致性,一种不安感:压抑、失衡、孤寂、朦胧。在这里看不到85’美术强烈的反叛情绪,也看不到“中国当代艺术”的阴阳怪调,更看不到官方艺术的歌功颂德。倒是呈现了一种无所望、无所为的荒芜感。但我想说的是这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借用。我之所以说是“借用”,是因为这种情感并不是空穴来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体现了我们的一些现实状况和生活理念。但确实这种呈现可以找到很多可寻的参照样本。荒木经纬、森山大道、南戈尔丁、寇德卡……这些人对我们的影响无非是巨大的。他们的作品几乎成了我们的评价标尺。当一种无形的标准产生时,不同作者作品中的差异只有好或更好、差或更差,而忽视了艺术作品无法比较的个人性。固然参照系的选择本身也是为情感寻找归属的表现。但是一旦由他人身上发现了可寄托的情感样本,这个“发现”就替代了对自我情感的挖掘和探索,以及彻底失去它将生成的新的创造,这时人们忘记了自己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从哪里来……其结果即是前面所说的朝向一个或几个方向的“一致性”。这时的艺术作品业已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