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书屋 电影 > 正文

安妮·莱博维茨的心路历程《安妮在工作》

0 2013-03-22 06:23:00   蜂鸟网   作者: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在摄影课上我学到了对年轻摄影师来说最重要的一课——学会观看。用什么器材无关紧要,因为相机只是一个可以记录影像的盒子。我记得从没在课上学过什么技术,我们学的是构图、取景,如何填满底片,如何把眼前场面放入那个方框,我们从不裁剪照片。每天清晨大家出门拍摄,下午将底片带回暗房冲洗。我们在公用的水槽里清洗印好的相片,每个人拍了什么大家都一目了然,因此我们都拼命想要拍出好照片。傍晚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各自的作品,这真是一个融洽的艺术团体。

安妮·莱博维茨的心路历程《安妮在工作》

    当时我们在摄影方面的偶像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和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布列松的世界》(The World of Henri Cartier-Bresson)一书的出版让我意识到当摄影师意味着什么。照相机给了你一个通行证,让你带着目的独自进入这个世界。而罗伯特·弗兰克大概是对学习摄影的人影响最深远的一个人物,那时他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 )刚刚再版,我一心想像弗兰克那样拍照:开一辆车,出去寻找故事。丹尼·莱昂(Danny Lyon)的《摩托车手》(e Bikeriders)是那个时期另一本重要的摄影书,他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为了拍摄,他与摩托车手住在一起,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我们都效仿他的风格:135相机、黑白胶片、强烈的个人化报道。

安妮·莱博维茨的心路历程《安妮在工作》

    回想起来,其中有两张照片正是我想要的感觉——那种浪漫化的过程。其一是《美国人》中最后一张照片:黎明时分,弗兰克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坐在汽车前座,他们停在德克萨斯州一个卡车停车场对面,可以想象他们整夜都在赶路。这张照片是在弗兰克多次驾车横穿美国的过程中拍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想要用“第一次看到美国的外来者的视角”来拍摄自己的国家。另一张照片拍的是欧文·佩恩(Irving Penn)的移动影棚,1967年他的助理在尼泊尔的荒野里拍了这张工作片。那是一顶巨大的长方形帐篷,由钉在地上的绳索支撑着,佩恩的卡车停在帐篷后面。他就是带着这个简易影棚去探索那些遥远的地方,拍摄新几内亚的土著、安第斯山脉的盖丘亚族印第安人以及摩洛哥的部落。

安妮·莱博维茨的心路历程《安妮在工作》

    1969年秋天,我带着相机去了以色列,在那儿拍摄一个集体农场,并学习希伯来语,我想留在那里。越南战争正如火如荼,那个时期的美国年轻人都很迷茫。对我个人来说,这种困惑尤其严重。我们是高喊反战口号的一代人,但我父亲多次被派往越南执行任务,我又觉得不该背叛他。后来我意识到,放逐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我有家人和祖国。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回到旧金山艺术学院,在学校的暗房里冲印在以色列拍的照片,并继续坚持每天早上出去拍照。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