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一曲忆中古

0 2015-05-29 06:55: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这场祭礼由泉州东石镇南音社社长蔡长荣及社中诸弦友主祭,虽较春秋二祭为简,依然不失上古祭祀仪式中"仁礼一体"的特点。南音舞台即祭台,两边立柱上刻着一幅楹联:“弦歌雅奏高山调,管乐静弹流水音”,弦管领衔,道出南音的当行本色;高山流水,点出南音的雅乐遗风。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篇
泉州晋江东石镇南音社  郎君祭
赵建军作品  腾龙 SP 15-30mm F/2.8

  祭台上悬宫灯,支凉伞,居中一张供桌,端放着郎君雕像及各色供品,红缎桌布上书“御前清音”四个大字。据说康熙大帝六十大寿,普天同庆,弦歌毕集。泉州安溪籍大学士李文贞驰书征得晋江、南安、惠安、安溪五人进京,合奏于御苑。康熙大悦,授以官职,他们推辞不受,唱《远望乡里》,奏大谱《百鸟归巢》以示思乡之情,终于感悟帝心,赐予“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匾额、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南乐因此获得“御前清曲”的雅号。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一曲忆中古
泉州晋江东石镇南音社  郎君祭
陈重夏作品 腾龙SP 24-70mm F/2.8

  在主持人抑扬顿挫的闽南土语中,郎君祭正式开始。祭员上香,弦管就位,众人披红,合奏《金炉宝篆》曲,献香花果酒牲醴庶馐……叩首礼毕。繁琐隆重的郎君祭,也是南音古老传承的一部分。祭孔、祭祖、祭行业祖师……我们自诩生于礼仪之邦,但是很多古老的礼仪已逐渐湮灭不传。就我的现场观感而言,祭祀并非繁文缛节,在按部就班的仪轨中,包含着文化传承和情感维系的多重意思,对人心的触动类似于宗教中的洗礼。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篇
东石镇南音社 郎君祭
张立德作品 腾龙SP 24-70mm F/2.8

  台上众人行叩首礼的时候,我有样学样弯下腰来。无意中,我瞥到这样一幕:九旬高龄的南音传承人吴彦造老先生从座椅上起身,撇掉拐杖,对着郎君像行起大礼。这一幅首尾相接的南音千年传承图,看得我五内轰然,从此南音不再是传说。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篇
南音国家级传承人吴彦造先生登台表演
袁兵作品   腾龙 SP 70-200mm F/2.8

  祭祀仪式结束以后,吴老先生偕得意弟子一同登台演绎了南音曲目《陈三五娘》。生于泉州石狮的吴老,自幼习南音,师承苏德兴、高铭网等南音著名艺人,精研工尺谱,擅长二弦、唢呐演奏及作曲,被誉称为“闽南第一弦”。虽然年岁已高,老先生的背已显佝偻,但坐在舞台上的他状同老僧入定,神色洒然,技艺纯熟,透出一代宗师风范。这等气质养成,非朝夕之力,乃是浸淫南音七十载的必然。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一曲忆中古
笛演奏
袁兵作品   腾龙 SP 70-200mm F/2.8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一曲忆中古
二弦演奏
袁兵作品   腾龙 SP 70-200mm F/2.8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一曲忆中古
琵琶演奏
袁兵作品   腾龙 SP 70-200mm F/2.8

  这场临时演出遵循南音标准的“上四管”乐队配置: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是承续汉代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节”即为清唱女郎手中所持拍板,一共五块,就像交响乐中的指挥棒,起到指挥和控制节奏的作用。两侧三弦对二胡,四弦琵琶对单孔洞箫,因此,这种表演形制又被称为“五管协奏”。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篇
  南音演出现场
胡锐杰作品  腾龙 SP 15-30mm F/2.8

  既有“上四管”,就有与之对应的“下四管”。“下四管”包括响盏、碰铃、铜钟、四宝、扁鼓、云锣等小打击乐器。下四管通常出现在南音开场曲“嗳仔指”中。

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南音一曲忆中古
“上四管”与“下四管” 咸集台上
卢晓光作品 腾龙SP 24-70mm F/2.8

  在正式演出中,南音会严格遵循“指”—“曲”—“谱”的演唱顺序。 “指”为套曲,现存48套; 多与宋元南戏或传奇相关。“谱”为是纯器乐曲,现存19套,其中《梅花操》、《八骏马》、《四时景》和《百鸟归巢》为四大名谱。“散曲”是清唱曲,数量最多,现存五千余曲,曲目中包含着晋代清商乐、唐宋雅乐以及宋元明以来的佛曲、戏曲音乐的内容与元素,从中也能感知南音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兼收并蓄的过程。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