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在我的另一个摄影系列《当代中国》中,我在拍企业和城市时,就大量借用这种色块与线条切割方法。这种手法,对于拍建筑和工厂,尤其适合。在《家园》系列中,我也在结构和构图上做了一点尝试。在《家园• 美国》中,我把一个黑人男孩的面部特写与耶稣像做了对称构图,以增强视觉效果。
在《家园• 秘鲁》中,我把修女的剪影与背景两个色块组合到一起,这也是一种构成。更多的时候,这种手法体现在宏观的场景中。比如,在《当代中国》中,我在拍工厂时,就利用吊塔和巨轮等对影像进行几何分割,从而强化大工业的表现力度和现代的构成感。我在《家园•俄罗斯》中所拍的一些广场和建筑物,它们或是被建筑物的体块和轮廓线所分割,或是被电缆和立柱所分割,或是利用汽车车窗作为天然的取景框造成一种较为强烈的视觉感受。
还有“巧合”,即运动中的事物被微妙地安置在画面中,并形成某时某地才具有的特定的组合和巧妙的联系。无论是《家园·美国》中的警察与棒球运动员的雕像,还是《家园·哥伦比亚》中男人与牵狗的女人,我总是被动态的物象所吸引,努力捕捉运动中的千变万化和转瞬即逝的巧合,为故事增添想不到的悬念和趣味。
祝秀侠曾这样评价沙飞的作品:“每一张照片,都足以抵得住一部文学作品。”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确实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和力量,比如沙飞的那张《战斗在古长城上》。对于摄影人来说,如何创作出精品力作,如何更好地记录现实,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无尽的难题。也正是如此,它赋予摄影以诱人的魅力,召唤着我们去叩问,去探索。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那第四个问题——影像的展示与传播。这看上去似乎不是摄影的本体问题,但实际上,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展示与传播已越来越与摄影紧密相关且尤显重要。在今天,影像的展示与传播不仅仅是通过出版物、广告、展览等传统渠道,更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各类终端。读图时代已经到来,更多的人开始研究图像学,图片语言、图片媒介……影像作为一种工具,已经广泛进入互联网世界。光场相机、多维意识……将打破传统摄影概念。有人甚至说,照片不是拍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等等。总而言之,科学技术与互联网不仅仅改变着摄影的展示与传播方式,而且也形成了一个影像生态系统,正在改变摄影的记录方式、内容和功能。“互联网+ 摄影”将预示着一个新的未来,那是前人不曾见过,甚至未曾想象到的摄影新天地。可以想见,摄影在那样崭新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下,将会呈现出与
传统迥然有异的风貌和特征;可以想见,许多东西将被打破和突破,许多未见的将会出现,那是一个令人有几许疑虑而又有几分期待的前景;可以想见,摄影,正在面临一场新的变革,摄影的深层发生嬗变,新的趋势和格局将应运而生。当然,这只是一种预测和假设,也许,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一切依然故我;也许,也许变化并不那么剧烈,只是与历史的长河一起向前奔涌。无论如何,虽然只是预测和假设,但是我想,变,总会发生。
摄影的内核在177 年前达盖尔发明摄影术时已经形成,但是它的外延在不断裂变中无限延展,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变化之大,是我们无法预测、无法想象的。随着人类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摄影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鲍昆在《观看再观看》中论及摄影功能,说它的存在方式更有力量。是的,摄影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见证、传播、教育作用。人类文明的进步再也离不开摄影了。
习近平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这为中国摄影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要为此做出努力,在继承创新中多出精品力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体系,更好地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优秀文化。中国摄影人要构建自己的摄影体系,需要把一百多年的摄影演变放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和社会史的长河中去思考,要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去观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中国摄影的独特坐标。中国摄影界前辈陈传霖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知道自己在中国摄影界中所负的责任,是要替这黑与白的艺术在中国开辟一条广平的大道,是要使这艺术也成为中华的民族艺术。”面对现在和未来,我相信,中国摄影将成为世界摄影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今天,我们仍在探索,不言而喻,探索是长期而艰难的。有时候,似乎觉得自己有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可是最终却发现,我们不过是在走前人已走过的路,难脱前人的窠臼。比如,近年来,我自觉在光影意象和结构分割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的样式和风格,可是有一天,当我看到约翰•杜利•约翰斯顿在《利物浦印象》中通过朦胧传达意象、当我看到弗里德里克•H• 伊文思用廊柱和楼梯对画面进行分割、当我看到欧文• 布鲁门菲尔德那张运用光的折射而使影像变形的《看起来新鲜的》照片时, 可以想到,我沮丧到了何种地步!原来我的这些所谓突破和“看起来新鲜的”手法,只不过是与它们大同小异而已,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并且,让我感叹的是,这三张照片中,前两张甚至拍摄于100年前!
近日偶翻旧书,看到一本发黄的小册子,那是我17 岁时阅读的《美术史文选》(阿尔巴托夫、罗斯托夫采主编)。在《罗丹的〈青铜时代〉和〈施洗约翰〉》这篇文章后面,幼稚无知的少女王瑶在一侧空白处写下了这样狂妄的话:“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来到世界上,带着使命使世界发生变化,创造新的生活。完成这项使命的人,会悄然离去,就像苹果,它的种子在每一个春天获得新生。”今天读起来,不免有些好笑。大科学家牛顿说过,在科学浩瀚的海洋边,我们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沾沾自喜的捡贝壳的孩子。摄影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它面前,过去我们是个孩子,现在依然是个孩子。
每次翻阅摄影史,之后都会掩卷长思,怀着礼赞和向往之情,对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辉和人文关怀的摄影前贤和经典佳作致敬。我们要秉承他们的精神。虽然我们每每发现自己重复着前人的航道,然而,那也是自己的路;即便我们仅有一些微不足道的改变,那也是一种探索。人类,就是这样在前行;摄影,就是这样在发展。
2016年1月29日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