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话题】鲍昆:辩析当前摄影流行词汇

0 2012-06-11 10:14:21   蜂鸟网   作者:鲍昆 [转载]
本页查看全文

  泛滥的“私摄影”是舶来的流行产物,与缺失的教育体制有关

  前几年热闹的“私摄影”,也是一个舶来的概念。这种体裁的摄影,首先来自美国的南•戈尔丁,1986年她的《性依赖的叙事曲》开启这种摄影类型。其实这种倾向,在更早的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中也能看到影子。另一个案例,是日本这些年被美国和台湾印刷商们捧起来的荒木经惟,专门拍摄曝露的女性。无论南•戈尔丁和荒木经惟,都是以拍摄身体、性作为题材的。身体和性在人类文化历史中长期就是禁忌的话题,因此也是私密的场域。但是,南•戈尔丁的摄影还要复杂一些,有同性恋和吸毒两个向度的内容,这也都是美国上世纪中进入后现代社会的重大文化问题。所以南•戈尔丁的摄影在阐释上有着解读欧美后现代社会的深刻意义。荒木经惟的摄影则有另外的文化含义。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和近现代历史的跌宕起伏,造成日本人在生命文化心理上有许多异于其他文化民族的地方。性,就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内容。应该说,文化和荒木个人的出身生活经历造就了他的摄影。但是,给予荒木在世界上声誉的却不是他的同胞,而是日本之外的国际出版商业。荒木摄影的情色,是男性大众欢喜的内容,尤其是符合欧美人一贯的对东方情色想象的口味。他的书一而再的出版、再版就说明了这一点。

  无论南•戈尔丁还是荒木经纬,他们的摄影都有着一个文化现象的理由,也能准确地映射出他们存在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但是“私摄影”这个概念移植到中国来,仔细看就显得文不对题了。我们这几年呈现的“私摄影”内容,主要以无厘头的视觉碎片为主。在这些碎片化的影像中,你除了能读到摄影者混乱的意识外,再也读不出有什么更为深厚的意味。看不出他们和这个时代,和自己的文化有什么纠结,有什么冲突。稍稍有点意思的,是有些灵动的小感觉,和他们似乎想从主流的影像图式风格中走出来的冲动。再有一个价值,就是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社会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延迭人类视觉的经典图示风格教养和后面深层的基督教生活主张进行反叛,这是西方视觉艺术在现代主义后期的一个潮流,有那个时代的进步意义。在这段期间内,“垮掉的一代”在各个领域都是这种态度。那个时候的年青一代,都希望从传统的道德秩序中走出来,以适应正在疯狂覆盖社会的物质消费主义环境,寻找和前辈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新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本来这是一个和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经济有着复杂关系的现象,但是对这些现象的解读一落实到艺术界这些师傅们手上,他们就剔除了一个根系的复杂须蔓,把其变成一根光滑的棍子,就是他们永远不变的“经文”——艺术和艺术的流派风格演进。

  我们的这些年轻摄影人是按着经文的路子学的,以为这是什么艺术的新潮流,于是学习这种图示风格,根本不想想摄影照片和任何视觉的选择都是各种复杂原因的集成,都有它代表的深刻的语境关系。简单的模仿,属于艺术青年的阶段,不努力利用摄影这个媒介积极思考社会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完善自我的人格,只能会让自己永远童稚化。“私摄影”严重影响了正在读书的摄影学生,导致他们进一步脱离社会意识。这些学生的人生意识和社会意识还未完全发育完成。加之我们现在的高等艺术教育严重缺乏人文价值内容,基本以技工学校的标准来主导所谓的“教学大纲”,学生接受的都是技术教育,而且很多都是已经过时的技术。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贫血和残缺,面对现实世界没有分析能力,所以只能以自己有限的感觉来摄影。经常碰到学生反问,我们摄影的难道不是真实的吗?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是的,当然是真实的,但是这样的真实太苍白了。如果人们都以动物性的物理反射式的观看来确认自己,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低等动物的虫子世界。相信这些学生是因为无力进行有思想的摄影而进行的表白和辩护。

  不能原谅的是,一些已经离开校门很久的“新生代”们,在追求风格和市场的时候,也是以这种学生的态度来宣言“私”的合法性,比如称我们没有责任感,我们只看自己的私生活。这些话在今日中国的语境下是令人震惊的。先不管这种私密是否真实,主动切断自己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无疑回避了现实中国无数令人纠结的各种困境。如果我们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持这样一种犬儒态度,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恐怕永无指望(指精神文明)。这样观点已经无意中起到了和各种黑恶势力合谋的结果。这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在现实最好的版本。

  我们并不反对摄影对生活全视角化,也不会武断地干涉每个人的私生活和私生活观看,但是反对有一些话语权的人在没有是非前提的提示下,一味的没原则地倡导和美学化“私摄影”。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