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书屋 电影 > 正文

可能: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访谈录

0 2013-09-13 05:51:00   蜂鸟网   作者:蜂鸟网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年轻人是否应该迎难而上
郑:不知道你是否关注过首届的评选结果,有很多的景观类作品入选,被业界认为显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热现象,不排除摄影创作者之间的不约而同,但也有相互模仿的同质化嫌疑。
郭:看过最终的画册,但记忆已经不是很深刻。假如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就是一个重要的当代议题,应该做,但如果是相互模仿成为流行就不好了。
我看到另外一个现象,两岸的很多年轻摄影师都很喜欢拍物件,当然这是一个有趣的影像实验,但我有一点怀疑,就是年轻这一代是否觉得接触人比较麻烦,而拍摄物件、无人的空间不需要与人交流,完全可以自己掌控。这是一种猜测,这种猜测来自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台湾年经人的现实生活状况。我发现越是年轻人、越是依赖网络生活的年轻人,在Facebook等社交网络大行其道之后,现实面对面的交流能力越来越差,不知道如何面对人。比如我们学院一些做影像的年轻人,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人合作,索性就去拍摄可以由自己完全掌控的东西,比如说物件或无人的场景、景观。
当然,人各有不同,这种猜测只是一个因素,但如果这是一种倾向的话,我想到的问题是,面对困难,年轻人是否应该迎难而上。这种对人的拍摄不一定就是传统的新闻纪实或者肖像,拍人也可以概念化。毕竟人是我们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因素,如果都没有人,那会很奇怪。

郑:应该说人是最难拍的。而且在摄影史上,比如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郎静山等人的摄影艺术探索,也多是拍摄风景和物件,对于摄影可能性的探索来说,后两者是不是更容易出结果?
郭: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时只要集中精力在技巧上就好了,不用去关心社会议题,不用通过采访、安置人物等去呈现社会信息。而且,通过人去再现社会,其话语是否准确等等,都很复杂,这后面涉及一整套的阶级、文化、状态、心理等因素和思考,非常难以把握。但从过往的摄影遗产来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我们撞击力强的常常也是把难拍的人掌控好的作品,比如黛安·阿勃斯的作品,理查德·阿威顿的,包括尤金·史密斯的作品,他们以动人的力量与我们自身相连接。
而当年的沙龙摄影多为纯视觉的文化符号,有其视觉趣味、文化内涵和现实影射,但这有什么新意呢?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尝试难度就小,如何在千篇一律中拍出不同其实也很难。

艺术要与时代发生关系
郑:近两年,大陆流行“本体”、“原作”等概念,比如说通过湿版、暗房、手工放大等手段回归摄影本身,而不是强调其功能体现。业界有评论家认为这是在往回走,而最终我们还是要迎向数码摄影的发展。不知道你对此怎么看?
郭:一定是往前走。当然这不是说原来的东西一文不值、一定要抛弃,但如果艺术发展进入这种怀旧的情绪,那就不是一种健康心态。

郑: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摄影发展中缺失的一段,特别是在当今的高校摄影教育中,暗房已经基本消失殆尽,而这势必会影响大家对于摄影的理解。
郭:我认为传统暗房不应该全盘消失,但也不必大量恢复。摄影的原点究竟在哪里呢?恢复的话要回到哪个阶段呢?湿版、玻璃板……
摄影硬件、物质的转变与时俱进,与每个时代的社会条件相联系,从大到用马车拉的相机,到手持相机、135底片等等,硬件改变了摄影文化,摄影文化进而建构了社会文化和观看方式,它们互为促动。我不认为数码时代我们一定要拥抱,但科技已经发展至此,无论你喜欢与否,摄影全民化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在此基础上思考相应的问题或许更合适。在今天拍立得或者说宝丽来影像已经成为严肃摄影进入美术馆的革命性转变时代,再强调回到安塞尔·亚当斯式的区域曝光,就是与时代脉动相脱离的。
首先我不认为艺术有本体,如果有,那哪个阶段算是本体呢?小众的趣味是很精英的,有其稀有性,但艺术的稀有性并不保证其价值。这或许更适用于收藏领域,但摄影艺术并不是仅仅是拥有技术,而是要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不一定特指新闻纪实,而是指艺术与时代发生关系。
总之,我对于文化艺术的返祖不甚感兴趣,在摄影全民化的今天重新思考摄影的话语力量、艺术感染力,以及摄影如何诠释我们的状态,发展出可能的明天的影像概念,或许更具意义。

郑:也许,这种“返祖”对小众而言是一种精英文化现象,但如果成为一种潮流则不排除是专业摄影人面对全民摄影而人为设立的一个门槛,是一种抵抗的手段。
郭:艺术的门槛应该是思考的门槛,而非工具性、技术上的区分。面对大家都看到的题材和现象,如何提出不同的观点,不同流俗的,甚至犀利的看法,这种视点和思考能力还是比较重要。当然,这些可以用传统的手法来表现,但传统手法需要有新的生命,工具意义要与信息意义相配合,要有内在的逻辑。
对摄影来说,并没有本体的美学,也没有先验的美学标准。美学与时俱进,其概念在不断改变、丰富,汰旧更新。美学不是停留在形式主义的美学,形式与内容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美学主张。

郑:与以上话题相联系,你是否认为我们的新锐推选需要扩大其选择面?比如说无论是推荐委员还是评选委员,都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摄影界之外的人士。
郭:同意。摄影等艺术形式存在很多的跨界,如绘画、文学以及各种媒材的使用等。虽然摄影艺术有其专属的语言,但引入一些其他界别的人员或者元素,有利于在一个更大的文化或者说社会语境下发现摄影更多的可能。就目前的评选团队规模而言,可以考虑引入一到两位非摄影领域的专业人员,如艺术理论、艺术史等视觉相关的文化学者,或者视觉艺术作为摄影是其研究题材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背景的人员,这样有利于在一个丰富的面向上呈现。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