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批评家教你如何看影展 深度剖析《蜕变》

0 2013-11-22 06:26:00   蜂鸟网   作者:徐彩虹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朱晓仑参展作品《心相》
     讨论亮点:从自己出发,回归到自己

批评家教你如何看展览 深度解剖《蜕变》

    朱晓仑自述:各位老师,非常荣幸。我说“荣幸”两个字是恰如其份的,因为很少的机会能够接触到艺术界这么多的名人专家,因为我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不是一位摄影师,我是一位业余爱好者,我是一个喜欢走路的人,我走的就是湖州城方圆十公里的样子。我当时拿起相机的初衷或者动机是因为我们家孩子出生了,我原来不拍照片,我觉得应该给他记录一点东西,一个朋友说不如买一台相机,我这人比较挑剔,我说相机要漂亮,后来偶然发现有莱卡相机,其实当时很骚,买了一台莱卡M6 相机,我觉得这个很拉风,因为太漂亮了,这种工艺之美让我折服,从此以后就尝试拍。

    其实,释藤老师做这个展,名字叫“蜕变”,对我来说,我觉得我没有蜕变,我从2005年、2006年开始拿起相机到现在,这12幅作品里面就有那个时候的照片,我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我也很惭愧。再说,十位摄影师里面,我粗粗地看了一下,可能我年纪是最大的。我追求什么?其实我拍我身边的东西是因为我熟悉,熟悉的东西其实不好拍,因为我们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但是身边的 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我按下这个快门的时候,我内心是感动的,我拍下这个东西其实是拍下了我的童年和青年,甚至现在。

    晋永权:你家在哪?

    朱晓仑:在浙江湖州。我是地道的湖州人。我没有接受过传统的美学教育,我是学经济学出身的,后来又研修了法律。其实这是一种纯粹的自我表达,我希望带有一定的诗意。

    姜纬:你在诗意这方面是十个摄影师里面最饱满的。

    朱晓仑:我这么拍下来,慢慢地也积累的上百个胶卷。这次斗胆过来了,也不怕献丑,专家对我的肯定或者批评都很重要,但是我更在乎的是它给我带来的快乐,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或者阅读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我觉得通过这次丽水展,我看了一些照片,我觉得有一点反差,我有一点困惑。

    我们到底是为什么拍摄?我们是带有目的的吗?我们是在讲述故事吗?

    因为我看到那个展馆的很多摄影师都在拍纪实,有讲述故事。我在想,讲述故事是不是非得通过摄影的手段?我觉得讲述故事,可能我们的微电影、视频更生动,更流畅,更饱满。相反,在墙上展现的东西,为了讲述故事,我可能觉得它 是单薄的,是片断的,而且是需要文字来解释的。我曾经把自己定位不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是希望以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别人和自己。这次展览以后,包括很多新工艺的运用,包括篇幅,我觉得我都很泛滥,因为我的节奏很慢。我用胶片拍,我之所以用胶片,其实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我觉得胶片给我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我沉静下来,我不需要每天拍了多少马上来看,我觉得我有期待的美感和快感,这个对我来说是快乐,所以我说我纯粹是自我拍摄。这样的展览对我个人来说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原来就几个朋友大家交换一下,大家比较喜欢就比较开心。

批评家教你如何看影展 深度剖析《蜕变》
姜纬与作者展开讨论

    姜纬:我希望你能保持下去,我看过很多的摄影师,一开始非常好,一做展览就想法多了,想法多了以后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扭曲,这是非常要值得注意的。王保国老师说了一句话,他认为所谓当代或者好的作品还是要将个人和公共结合起来。当然,当代所谓去中心化,一些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没有一个判断。

     我不太同意说罗伯特·弗兰克的东西反映了战后美国人的衰弱。我到现在还是认为罗伯特·弗兰克之所以成为罗伯特·弗兰克,只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如果说他的照片里面有那种反映了战后美国或者西方世界的东西,那不是罗伯特·弗兰克要把它找出来。我认为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他一定是跟其他所谓的大师有一点区别,他的区别不是去找一些有公共性的、社会性的东西,他自始自终坚守自己的个人化,不是要去反映什么,只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东西。但是这种东西无意当中又反映出了美国战后的气息,这是一个附加品,但不是他主动要去反映的。我觉得凡是这样的照片一定是最具当代性的。

    虽然当代性说不清楚,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其实也不需要一个完整的定义。我认为的当代性一定是从自己出发,还是回归到自己,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无意当中带到一些社会性,那就是最理想的状态。千万不要主动去找,当代艺术确实有这种趋势,很多人找话题,找那些耸人听闻的话题,为了吸引眼球,但这些东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自己出发,最后回到自己,中间可能会客观地带到一些社会问题,这样的结合是最好的。你坚持从自己出发,拍一些自我的东西,完全没有问题,不要对自己的趋势有任何的怀疑。

    晋永权:我也看了罗伯特·弗兰克的画册,大家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他为什么要拍这个画册以及出版。大家看到底片,后面会有六个不同的出版社和裁减,这是我们看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为什么这个出版社是这么裁,另外一个出版社是那么裁?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社会人类学的目的来裁减这个照片。单纯从照片来看,因为罗伯特·弗兰克拍这组照片时间又短,出版时间、编辑时间更短,他们可能是为了出版,不同的目的, 我们就要考虑后期的出版,不同的出版社还是代表了不同的观念。罗伯特·弗兰克本身还是有一点有意的,因为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拍摄这么多的胶卷,这么多的片子,为什么美国国旗出现那么多?为什么他把白人和黑人的矛盾拍得这么多?他在短时间内还是有这样的兴趣点,他要拍摄美国意向的东西。如果单纯地拍自己想拍的东西,我觉得他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来完成作品,我觉得更像是一种命题作文,我就是要拍这个东西,然后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拍。

    姜纬:有 一本画册,沃克·埃文斯和罗伯特·弗兰克,前者是后者精神上的导师,真正的导师,埃文斯作品后面跟着弗兰克。埃文斯当时要找到一个什么出发点?就是要拍美国,他就在想什么是美国,就像我们今天要拍中国,就要考虑什么是中国。他实际上是找到了代表美国的符号,在美国以外找不到这些东西。比如说沃克·埃文斯的 78张《美国照片》,大部分是各种阶层的人物肖像,海报,店招,后面一部分是埃文斯非常成功的一个系列,一直拍到年老。美国的建筑,这种建筑离开美国,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到,所以他把自己的摄影集命名为“美国照片”,因为他认为这些就是美国,这是美国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东西。

    罗伯特·弗兰克到了50年 代以后,他也想跟他的老师一样拍一本《美国人》,或者他要去拍美国,那个时候的美国和30年代埃文斯的美国有什么区别?有区别,自动点唱机,黑人,黑人在 30年代也有,但是黑人在30年代还没有完全登上历史舞台,没有变成一种强烈的美国符号,到了50年代的时候,虽然民运还没有开始,但是黑人已经在酝酿现 代了,所以罗伯特·弗兰克已经有判断了,就是黑人。还有就是加油站,加油站里面的那种自动点唱机,还有美国国旗。他找到了他那个年代里面代表美国的一个东西,他拍了两万多张照片里面有很多是美国国旗,我看过不同版本的《美国人》,美国国旗有的是作为分割这83张照片用的,有的是打乱的,起节奏作用。我个人 认为,他并不是刻意地去找那些社会性的东西,他的初衷肯定只是想找关于美国的东西,关于美国符号的东西。

   金酉鸣:我谈一点罗伯特·弗兰 克。昨天我们几个人在房间里面看广东摄影师拍的太湖,包括倪梁他们也在拍太湖,他是无锡人,这个跟沃克.埃文斯和罗伯特·弗兰克其实蛮像的,沃克.埃文斯 是正宗的美国人,他用本土的眼睛拍美国,罗伯特·弗兰克是瑞士人,讲的是德语,从二战以后跑到美国去,他拿了一种类似外地人的眼光在看美国,在拍美国,我 觉得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我一个杭州人跑到北京去拍北京,其实跟北京人拍北京完全不一样。他就是很简单的,以一个瑞士人,在二战后一个欧洲人到美国去拍美 国,表现这种东西。其实也不是说目的性很强,现在大家会觉得目的性很强,也许拍的时候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无聊了拍。就像薇薇安的《保姆》一样,你现在看看 很了不起,但是他当时为什么拍?他也不是为了出画册,现在大家只不过在利用他而已,一样的道理。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