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影像中的历史不过是有关“真实”的一种幻觉

0 2012-05-23 15:42:36   蜂鸟网   作者:刘树勇   责编: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正是由于这类纪实性的影像与现实世界的对应性关系,现实世界的变化也就直接影响到这些影像的身份及意义、价值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随着时间的移易持续不断。我们看到,那些几十年前、近百年前并不为人们所注重的家庭合影,那些城市街区和世俗生活的图片记录,这些年来被人们不断地翻找出来,出版、收藏、拍卖,视为珍宝。人们从中努力寻找一个过往时代各种重要的讯息,凭借这些影像记录的指引,努力在自我想象当中回到从前的一个时空当中。正是由于当初这些影像所面对、呈现过的现实事物的生灭消逝,造成了我们有关时间和历史的幻觉,我们才会热衷于回过头去从这些记录生灭兴衰的影像当中寻找过往事物的信息记忆。这也就是我们会格外看重这类所谓的“历史见证”式影像的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纪实摄影或者新闻摄影家们,往往有着特别强烈的社会道义感和历史责任感。

影像中的历史不过是有关“真实”的一种幻觉
 

  这种关系:影像>现实之物>生灭消逝>影像作为现实变幻的视觉记录和记忆,持续地唤起人们有关历史的幻觉和对过往现实的回望。所以这类影像尽管是纪实性的,却具有幻灭感和虚无空洞的怅惘感。在影像生成之时,它指向现实世界的某物某事,在事物消逝过往之后,它唤起有关此事物的依稀记忆,并以可视性影像的方式证明此物确实存在过—所谓在场者的见证行为导致了这枚影像的存在,然后这枚影像也就理所当然地反过来“证明”了那些事件确实发生过。再往后,它的功能会被人们放大,人为地丰富化。人们依赖这些隐含现实信息的影像在想象当中拼凑出有关“历史”的彼时图景,并展开为自己的欲望和利益所驱动的想象活动和影像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结果就是,这类影像将差异化的观看者引向一种统一的对过往事物信息的强制性识别和读解。于是我们开始建立起有关历史的一种共同的,但却谬误深远的认识。

  你看,一帧记录现实事物的影像竟是如此虚幻!原因其实正在这帧影像本身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和自在自足的视觉系统。它没有从现实世界的变幻不居当中分离出来,它没有和现实世界形成一个平行共存的独立格局,所以,它的价值是依附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它无法脱离开现实之物以独立地向人们言说什么。而现实世界又永远地处于流变不居的进程当中。这就是说,现实世界的变异、不确定和虚幻性,将导致影像价值的增殖,同时也将导致影像价值的虚幻和不确定性。它的不断增长的价值其实不在于被看作是有关现实事物的指认性的或者说是对应性的视觉记录。在过往的岁月里,它渐渐被看作是一个视觉化的影像符号,因为它指认的现实已经过去了。它唤起回忆,企图证明事物的存在,但却已经无法指认了。被指认者已经死亡。所以它仅仅是现实世界事物的一个可被反复观看的视觉象征,而不再是一种对质—除非事物不死,世界永恒静止不动。除非摄影者、相机、图像与面对的事物永远在场,否则这种证明就是不确凿的,这些影像就会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虚无空幻。

影像中的历史不过是有关“真实”的一种幻觉
 

  图像何以才能恒定地保有自身独立的信息?只有从现实世界当中抽离出去,不再与它发生关联。有关现实的新闻或者纪实性的影像充满着摄影师身处现场的恐惧、惊喜、愤懑,或者悲哀等等具体的情绪。这正是处于生灭之过程中的存在瞬间,怎么可能永恒?摄影师在场时,影像指认事物;当事物死亡之后,影像是否真的就是那一事物的真实映照?谁可以给出一个保证?过去在物质上是感光材料和机具给出的一种保证,这一保证是由材料本身改变事实的技术难度给出的。另一种保证是摄影者的良知和职业操守。但道德层面的事情有谁可以说得清楚?这一质疑正是影像作为证言身份的另一种恐惧,一种因影像无法唤回它所对应之物导致的恐惧和焦虑。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