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回首大理】 大理国际影会做了什么?

0 2012-09-14 05:19:00   蜂鸟网   作者:朱净宇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建立中国自己的摄影文化体系

  也许是受到在影会上频频亮相的世界摄影文化体系的震撼,在大理国际影会的各种场合,“建立中国自己的摄影文化体系”的呼声特别高。

  江融在接受大理国际影会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到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摄影文化体系,他说:“我一直在思考,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是否能有一个交汇点。摄影是一个舶来品,据考证,中国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引进了摄影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摄影器材销售量最大的市场,但我们在做摄影史、摄影体系这方面是很不够的,我觉得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将中国的摄影史进行一个大概的梳理,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也能让国外的人了解中国摄影的发展状况,同时我们才能有一个参照系统,与西方摄影进行参照比较。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日本人花了三十年时间梳理日本摄影史,中国人也应当尽快花二十到三十年时间将自己的摄影史梳理出来。”

  江融认为,“摄影既是一个舶来品,也是一个国际共通的语言。好的作品能够超越国家、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东西方美学存在着差距,但这并非说它们完全不能融合,这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何用国际上通用的摄影语言、摄影手法去讲述中国的故事,而不是闭门造车。我鼓励中国的年轻摄影师能尽快对整个世界摄影史或者艺术史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在自己的内心建造一个参照体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再具体地去了解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否已经有人做过,或借鉴之后进而发扬光大。”

  中国摄影家彭祥杰反复强调,构建中国文化特色的摄影理论体系非常重要,他说:“在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学术研究者会提出各个版本的关于中国摄影的书籍,如果没有一本学术史料可以呈现当代摄影的面貌,这个太可怕了。学摄影的不能系统的看到中国摄影这100多年的真实情况和面貌,院校里没有这样的学科。喜欢摄影的民众也没有这样的途径。包括艺术品收藏的也看不到,这是中国摄影巨大的漏洞,我们需要有心人长期来进行这个工作。无论你谈论什么摄影,如果没有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的话,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亚洲国家其实也有很多做得好的。比如韩国。他们国家对摄影的历史是很清晰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理论支持,在这个方面,我们必须要努力,当然这不仅仅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单独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很多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华辰拍卖公司影像部经理李欣呼吁道:“今天,在学术上和市场上,中国当代摄影都缺乏一个独立的、建立在自有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体系。我们都是跟着西方再走,我们自己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摄影史。我们需要一批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能结合西方运作模式的学者、评论家来梳理这个体系 。”

  如何“典藏看大理”

  “让摄影师‘可持续’地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当今的收藏界,继古董、珠宝、邮品、绘画之后,摄影作品正迅速成为新的热门,成为“收藏中的收藏”。在中国,影像收藏虽然有了不小的发展,但仍然是个短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短板还限制了中国摄影师的成长,制约了整个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

  早在本届大理国际影会开幕前,“典藏看大理”刚刚在微博上亮相,就引来了不少议论。鲍利辉解释说:“我自己也是摄影人。做摄影是很苦的一个行业,有一些人是在媒体中做,有的在寻找其他路子,如果作品不变现的话,这条路是很难走下去的。与国际接轨,实现‘摄影—代理—收藏—摄影’的良性循环才是根本之计。做大理国际影会的时候,我们就考虑能不能将摄影节和艺博会的方式结合起来,在摄影作品代理、收藏方面进行一些摸索,做一些引导。通过三年的实践,现在来看,效果还比较好。不少画廊负责人说,云南人对艺术的欣赏、品味确实很高,对影像的理解很前卫,丝毫不逊色北京、上海。从摄影爱好者转为摄影收藏家,这是一个飞跃。对摄影艺术更高层次的欣赏,有利于价值较高的摄影作品流传开来,有利于一批有前途的摄影家的迅速成长。这一届大理国际影会,我们请来了国内外多家著名画廊,在大理国际影会上举办画廊藏品展,包括世界顶尖的史蒂芬·怀特典藏展,推动摄影师、收藏家和画廊之间更多的互动,在摄影收藏方面摸索一些路子,让摄影师‘可持续’地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典藏看大理”,摄影评论家江融给出了这样的解读:“我觉得这样的界定是非常准确的。典藏是‘去收藏一些经典的作品’。典藏而不是收藏,并不是说大理是收藏最重要的地方,而是说试图在大理国际影会上做典藏这项工作。”江融认为,中国的收藏市场仍然是刚刚起步。到目前为止,上海、北京等地专门做摄影的画廊加起来也不超过10个。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收藏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这几年的大理国际影会把画廊这个版块放进影会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对促进中国影像市场的发展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为了“典藏看大理”,这一届大理国际影会不但推出了斯蒂芬·怀特的典藏展,还有“中国台湾摄影名家典藏展”等多个重头收藏展,其中有不少经常出现在摄影教科书中的经典摄影作品。“中国台湾摄影名家典藏展”的“展主”吕良远总是热心地向参观者介绍他的藏品。不过,他不认为自己是收藏家,而是影像研究学者。

  影会还没有结束,就有消息传出,本届大理国际影会已成交近300幅作品,每幅从几百美金到2万多美金不等,成交量将创出中国影会交易新纪录。来自宝岛台湾的敦煌画廊业绩非凡,藏品几乎销售一空。有的作品甚至打上了三个鲜红的圆点,工作人员说,这意味着同样的作品已出售了三幅。一位台北摄影家感叹道:“大理影会的成交量在我参加的所有摄影节里都很少见。”

  有人注意到,在一般情况下,画廊展出和成交的多为外国经典摄影作品,作者既有世界摄影史上有名的已故摄影大师,也有仍然健在的大师级摄影家,相对则言,代理国内知名摄影家作品的画廊较少。但在大理国际影会上,一些藏家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收藏方向挑选国内作品,摄影收藏方向正向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延伸,今天入选“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的作品受到格外的青睞,可谓遍地开花。不少业内人士期待大理国际影会能以此为契机,促进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国的、并被广大摄影人认可的市场规范,成为中国摄影作品走向市场的典范。

  摄影收藏说到底是一种再创作

  在大理国际影会的论坛上,人们还了解到经典藏品后面那些独到的思想和动人的故事。早在大学时代,史蒂芬·怀特就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摄影收藏生涯也是从一批有关中国的老照片开始的。他说:“当我收藏摄影作品时,我会考虑‘空间’问题。我不会只收藏名家作品,收藏不能仅仅是著名的人物和著名的摄影作品,摄影最重要的是让人们意识到他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却并不明白的东西。我试图把它们收到一起,让人们能了解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和方式。另外一个对我本人帮助很大的是不幸中的万幸。我靠买进摄影作品和卖出摄影作品维持生计,正是依赖摄影作品为生,让我感到人不可能真正留住任何东西,只能瞬间拥有罢了,必须学会怎样放手,尽管有些摄影作品,我真是舍不得出售。”

  1970年代,史蒂芬·怀特担任过美国NBC电视记者,曾制作过各类社会问题的纪录片,这使得他的摄影收藏更倾向于表达真实的故事,而非“看上去很完美”的摄影作品。通过他对收藏的种种选择,以及影像本身传达的信息,可以看出,尽管他收藏了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摄影技术演变的名作,但是,他的收藏还是更多地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比如他关注童工、工业和污染、不同阶层的“美国梦”、肖像摄影中人物背后的故事与时代变迁、摄影与新闻报道的结合、飞行的发明与人类看世界的角度等题材的摄影作品。他的收藏原则是:与众不同、深藏故事性、充满趣味。他的收藏说到底是一种再创作。

  作为经验丰富的策展人,迪迪埃不主张年轻摄影师过于关注摄影市场走向,急于推销自己,让画廊代理自己的作品,并期望尽快让作品变成钞票。他认为:“出售摄影作品不是坏事,但是卖照片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名,而是为了继续自己的拍摄。中国是一个多元、生动的国度,既古老又年轻,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很强的更生能力。摄影师必须与这个时代接轨,保持一种活力,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摄影本身。时代发展很快,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装框之类的事情上。另外,摄影家也该知道怎么卖摄影作品,你卖的不是木框,而是你的作品,你卖的不是一幅普通图片,而是作品本身。”

  “摄影收藏不是投机,不是期货”

  美国中天画廊李嫣总结了收藏影像的类型:“一种是按照历史进行收藏,一种是针对某一位或者几位摄影家进行收藏,第三则是专门针对某种类别,比如小提琴,不管是哪个大师,只要有小提琴都会收藏。”她说:“我不喜欢用‘走俏’这个词,因为现在大家容易跟风,有的摄影师或者画廊的人问我,现在这个好不好卖?在国际上是不是流行?其实我在和很多国外摄影圈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很少会提到这样的问题,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作品:我想表达什么,我该怎么做,完成后是否达到了我的预期,在个人风格技巧上会征求意见然后逐渐完善。也许他做这个在今天没有市场,那么明天呢?我觉得摄影收藏不是一种投机,不是一个‘期货’。看到流行的东西再去跟的话,肯定只能跟在人家后面。”

【回首大理】 大理国际影会做了什么?
大理展览现场 怀特展览现场

  李嫣认为,“中国摄影作品流通的渠道和平台的确是一个瓶颈,因为中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和系统,转过来要在国外获得承认机会是非常少的。摄影师有一套的东西需要学,不能完全依赖画廊,他必须会自我营销。第一是我们中国的摄影师太少看见原作,还有一个是他们看到的作品少,广度不够。有些摄影师的东西可能在他看来是原创,但实际上在国外几十年前就有人做过了。不管是技术上还是手法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他们的确很棒,也非常可惜。这也是我想把原作带回来的原因之一。当他们看得足够多的时候,就会明白自己在整个艺术市场中究竟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这又回到中国摄影师如何通过国际影展“看世界”的问题上来了。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