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帕特里克-扎克曼:寻找“中国的身份”

0 2012-11-16 06:13:00   蜂鸟网   作者:满异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满异:“今日中国”将在什么时候完成?
        帕特里克•扎克曼: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关于“困惑”的,我现在就很困惑(笑)。我一直在这个项目上面埋头苦干,也经常与书籍设计师碰头,然而目前还没找到连接不同系列之间的那根最好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回到中国,还是要更多经历,才会有更好的点子。与此同时我也常问自己,这本书的拍摄何时才能告一段落,哪里才是尽头,这也是我反复回到中国的原因。中国这么大,你要拍尽是不可能,你得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尽头”。

帕特里克-扎克曼:寻找“中国的身份”
接受采访的扎克曼。      拍摄/海杰

        满异:所以你还是要进行选择,有选择了才能找到“尽头”。
        帕特里克•扎克曼:是的,现在我手头的素材太多了,得花时间减少照片的量。

        满异:我在想一个事情,从许多年前开始,你的摄影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身份的认知”,无论是关于犹太人,还是早期拍摄的中国移民。你目前的项目是专门针对发生在中国的变化,这与“身份”这个话题有所不同。我在想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帕特里克•扎克曼:这并不是转变,我现在拍的也是“身份”,关于中国的“身份”。就是说,中国对于当今世界来说,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在急速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这个国家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所以我认为还是关于“身份”的,只不过是整体上,而不是个体的身份。
        我要说的更多是作为整体的“身份”,因为“身份”是和记忆有关的。中国对群体记忆动过一些手脚,你知道,试图让人们忘记一些东西,忘掉一部分过去。然而你很难带着缺失的记忆去构建“身份”。因此,我说它还是关于“身份”。


        满异:确实很多事情我们都忘了。
        帕特里克•扎克曼:所以我很惊讶。比方说上海,上世纪早期这里曾被殖民化,英美法日等国都在这儿留下过生活的痕迹。这就像你正在开快车,而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遭遇路障,不停的调头,改变行驶方向。我真的不知道中国人精神上是如何承受这些的,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心理层面)。有时我去拍精神病院,就会想,可能很多人是被这样的历史给整神经了吧!这当然是玩笑话。
        中国人心理适应能力很强,但我敢肯定,深藏在内心的东西有被一定程度的摧残,被历史,被外来文化。所以我的书是关于这些东西,关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份认知。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