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影像观点】蔡萌:不见不散 照片的样子

0 2012-11-30 06:12:00   蜂鸟网   作者:蔡萌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在我看来,这也是中国当代摄影最大的问题,即对摄影的认识不够,或者说对摄影媒材、语言的积累不足,导致这些艺术家没有在其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乐趣,以及持续下去的动力。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更多是将西方的“观念摄影”手段、图像、观念等套用到自己的观念表达上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更多地把摄影当成当代艺术的一个表达载体,它只是一个工具,甚至是一种摄影“应用”——把摄影应用到当代艺术中。这与将摄影应用在商业、科学、家庭、档案、新闻等领域,没什么不同。通过对西方摄影史的了解不难发现,其“跨界”与中国的方式有着本质不同。在西方,占“观念摄影”主体的艺术家都是从摄影领域进入到当代艺术领域的,也就是说他们大都有着一个摄影的学院教育背景和出身,他们对摄影语言(媒介、材料)有认识;对现代主义以来的对西方摄影传统摄影有认识;对当代艺术也有认识。而中国的从事“观念摄影”的艺术家则更多是从美术或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转换了一个创作媒介——摄影——而完成“跨界”的。他们对当代艺术有认识,但对摄影欠缺认识。而原本属于摄影界的人既是对当代艺术没有认识,也对摄影缺乏认识。他们并非不想介入当代艺术领域,而是他们很难抑或根本不想了解当代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长期以来的中国摄影界一直是由一批从事新闻和沙龙摄影的“摄影家”们占据主导,而这一主体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往往具有极大的偏见,甚至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此,单就这种“跨界”背景的不同,则足以直接决定中国“观念摄影”的有别于西方的独特面貌。当然,就摄影本身而言,不了解当代艺术也可以没问题。摄影也不一定完全都要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去做。中国人对摄影的认识从恐惧、陌生到逐步掌握,进而与本土文化叙事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别与西方的样子,但我们始终缺乏的是“照片的样子”这个原本属于摄影的本体问题。而恰恰是摄影媒材语言主要决定着“照片的样子”,也决定着什么是照片本身。

【影像观点】蔡萌:不见不散 照片的样子
撞船后的美国战舰肖号


  中国的纪实摄影家们除了同样对应着西方“纪实摄影”进行图像模仿,并将其套用到中国社会的社会现场以外,长期迫于主流官方媒体的压力,从而采取一味的边缘抵抗策略,进而导致出一种极端单一的风格化倾向和陷入一种低质摄影语言的境遇。最终将其自身逼入了一条死胡同,只能等待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某一个关节点上被人们的集体怀旧情结回收,成为“被抛弃了的和消失了的过去的一种美丽的感伤。”

  “纪实摄影”也好,“观念摄影”也罢,我们在诸多的中国当代摄影中所看到更多的照片是:一种“图像体操” (极度的风格化、套路化)、一句口号(意义简单几近于空白)、一次大众通俗娱乐与道德教诲的结合;这也正应了萨考夫斯基的那句质疑:难道他们对摄影观看就没有一点儿耐心吗?

  本文原载于2012年10月3日《人民摄影报》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