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0 2013-04-28 05:54:00   蜂鸟网   作者:刘树勇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二、三个影像文本的语言逻辑

  姜健早期叫人看重的影像文本,是《场景》。在此之前,河南朱宪民、于德水、阎新法等诸多摄影家已经于河南一地的人文生态表现出一种整体的关切与多样的视觉表达。诸多现实场景,诸多俚俗风习,诸多人文状貌,通过他们相当精美确当的影像一一呈示于我们面前。与后来姜健的影像相比,他们的影像更多地关注于“人”的生命活动和民生样态,而且充满着一种悲悯的情绪与史诗化的想象。在朱宪民先生《黄河人》的影像作品集当中,在当年声名卓著的陕西群体摄影师的影像文本当中,这种情绪与想象尤为强烈。这种悲悯的充满历史感的宏大叙事,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直到90年代中叶,国内摄影师普遍具有的一种情怀与影像表达。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场景》内文样式


  从影像语言形态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影像显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是影像的诗化与道德倾向。即通过一些夸张的视角与整饬的视觉构成,将摄影师相当个人化的感怀,借助那些经过特别选择的、能够与他的悲悯情绪相对应的现实对象——诸如黄河这样的符号、农民悲情的面孔、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群体造型等——表达出来。这样的影像其实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指向他所观看的现实世界,而是指向他通过影像所表达的历史想象与道义担当。另一个特征,因为这样的影像担负了较多的个人感怀,所以它失去了纪实影像应有的朴素与冷静,显现出相当明显的叙事性。每一幅画面并不仅仅指认一个对象事物,它失去了边界,因此它不再是一个自足自为的视觉系统,而成为一个引发受众诗化想象的媒介。它更多地是一个开放的视觉单元,从而向情绪表达和主观想象设定的方向无限绵延。这会导致影像内涵的丰富和多义,但正是这个多义性,使每一影像失去了它的自在性。于是,诸多这样的影像连缀为一个整体,尽管不像“图片故事”那样有一个相对严密的线性叙事构成,但已经具有一个相当主观化的线性叙事的诗化结构。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场景》内文样式


  姜健的《场景》不同。姜健没有对河南一地的人文生态作全景式的概述与整体的扫描,而是仅仅选择了河南一地农村人家的厅堂场景,且在其处于无人状态下,作一全景深的影像呈现。各种经年物类残存破旧,各种日用家什杂乱纷呈,经由姜健极为冷静朴素的镜头的挑剔抚摩,一一转换为一帧帧斑驳明暗、意涵丰富的视觉符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影像明确地指向它所呈现的场景事物,象征性地传达出关于河南平民的寻常日子、家境财富,以及他们的喜乐哀愁、种种现实生活状貌的信息。我们将此文本看做是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一个重要文本的理由,似乎亦在于它指认的这些场景和传达出来的这些现实信息。但是,当我们转而从语言形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文本时,我们可能得出另外一些重要而特别的启示:

  其一,姜健《场景》中几乎所有影像都是有关“物”的影像描述,而排除了关于“人”的行为表达。(尽管亦包含了部分呈现室外空间场景的影像,但我以为这部分影像游离了他所着力表达的意念,与那些充满了丰富繁密的细节表达的内景影像相比,显得有些薄弱了。)当然,我们会说,这些场景中的“物”并非自然之物,而是“人文”,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痕迹,关于这样的“物”的影像呈现,仍然是对于“人”的生命活动的描述。但是,对于静“物”的凝视与那些关于动态人物的影像表达不同,正如阿恩海姆当年借助完型心理学对绘画中的运动图像作出的视知觉分析那样:处于动态序列中的人物活动,显然将人物置于事件的过程当中,置于相互作用的视觉关系当中。它正在发生着什么,它还没有结束,没有结论,它是一个处于绵延开放状态的变动不拘的视觉序列,所以它是在叙事,就像我们熟悉的文字所描述的事件那样。但是,对于静“物”的呈现不同。静“物”与肖像静照相似,它孤立地处于画面之中,即使处于与其他视觉元素的关系当中,这种关系亦是一种稳定的沉默的关系,除了可能获得画面整体的均衡之外,彼此并不发生扰动观看者疑问的相互作用。因此,静“物”的影像,或者静照式的肖像,是一个业已完成的事态,它沉默自足,没有疑问——姜健的三个影像文本恰好是将静“物”的呈现与静照式的肖像作为他影像实践的基本图式。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场景》内文样式


  所以,我们看到的《场景》中的影像正是借助这样的图式排除了叙事性,它不再是在一个时空绵延序列里对人的行为作瞬间的凝结与描述,从而强化了影像对“物”的直接指认性和影像的自足完整性。因此《场景》中的每一影像都直接指向了“物”本身,没有叙事性影像或者诗化影像那种想象性的延宕可能,不再具有更为暧昧的多义外延,从而消除了此前许多摄影家关于河南的影像中的诗化倾向,将个人的主观感怀排除在外,更冷静、更朴素本质地去接近它所指陈的对象。从摄影语言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这种语言形态接近于斯蒂格利兹所谈到的“无机化”的“直接摄影”,或者韦斯顿及斯特兰德的“客观摄影”的理念。它的价值即在于通过镜头的全景深控制,尽可能客观直接地显现出这一场景中诸般物体的表面状态,尽可能地将摄影家的主观情绪或意念排除在影像之外。这些物体的清晰逼真的状态本身,这些物体之间在画面当中构成的均衡稳定的关系,即形成一个自足完整的信息呈现系统。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