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大师作品 > 评论 > 正文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0 2013-04-28 05:54:00   蜂鸟网   作者:刘树勇   责编: [专稿]
本页查看全文


  而意欲通过理性来把握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必须寻找到一个切入点。对于一个摄影家来说,这个切入点首先就是他要寻找的一个主题。但是,对象世界没有“主题”。“主题”是人的一种意义化的诉求,它与现实无关,而与人的知识构成与价值倾向有关。所以,现实世界没有“场景”,亦没有什么“主人”和“孤儿档案”。所有的这些主题皆是摄影师主观意志企图理解和把握对象世界的命题结果。于是我们发现,任何纪实摄影的主题——当然也包括一切言说世界的出发点,一开始就是一种概念化的假设。摄影师在此之后的一切工作,都不过是在完善这个先在的概念化的假设。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姜健作品《主人》


  当“主题”这个概念化的假设存在之后,摄影师便要在现实世界当中寻求支持与佐证。他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丰富驳杂的现实世界的诸般事物,他看到的只是那些可以为这个主题概念提供佐证材料的事物。也就是说,他关心的其实不是河南一地民生的丰富状貌,他看到的只是那些可以构成“场景”、“主人”、“孤儿档案”这一些言说词语所指向的那个空间景象。他的表达诉求,他企图介入社会观察的主观视角,他只能看到他想要看到的事物,只能看到那些可以支持这一“主题”概念的事物。就像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我们一直想要看到的事物”。或者如约翰·伯格说的那样:“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注视的结果是,将我们看到的事物纳入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语言的形上建构与纪实摄影的视觉逻辑
姜健摄影作品《场景》


  什么是摄影师姜健“力所能及的范围”?一个是他的知识经验所及的范围,这就是说,姜健从事这个主题的影像表达时,所有的选择与对现实世界诸般事物的认识皆无法溢出他的所知范畴。这个范畴包含着一个特别重要的知识经验,那就是姜健对纪实摄影那套语言规则的理解与把握。另一个重要的范畴,则是他建立在这套语言规则基础之上的、意欲完整地呈现他的影像主题的企图。而这两点,不仅决定着姜健在观看些什么,同时也决定着他在如何地观看。

  这就是说,并不存在一个纯粹的观看。作为纪实摄影家的姜健已经丧失了那些所谓的纯粹的观看,而只有一种限定在纪实摄影语言法则之内的观看。这是一种知识经验始终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纪实摄影的观看”。这样的观看,意味着他要在变动不拘的现实世界当中发现并捕捉那些合乎影像自律的元素,并在瞬间将它们完美地组合到一个均衡的画面构成当中去;意味着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影像必须要保持一种单纯统一的结构和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觉风格;意味着整个影像文本必须达成对设定主题的充分完整的视觉呈现。当他用这样一种独特的眼光观看河南一地民生状貌之时,他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那些现实事物,相反,那些为社会学家和文化批评学者以及公众看重的现实事物不过是一些构成材料,它们按着纪实摄影家姜健的知识经验,按着纪实摄影特有的语言逻辑重新排列聚合,以实现他事先设定的那个叫做“场景”的或者是“主人”、“孤儿档案”的命题。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